数学
作图题: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1)、(2,1).
(1)以0点为位似中心在y轴的左侧将△OBC放大到两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画出图形;
(2)分别写出B、C两点的对应点B′、C′的坐标.
如图,下列方格图是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其中O为一已知定点,
①画一个斜边长为AB=
5
的直角三角形AOB,两直角边在方格的横线和竖线上,且两直角边的长都是整数.
②画出△AOB以直角边OA的中点M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2的一个位似图形△A
1
O
1
B
1
③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将△AOB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A
2
O
2
B
2
,请画出△A
2
O
2
B
2
的图形,并写出△A
2
O
2
B
2
中顶点O
2
的坐标.
如图,四边形ABCD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6),B(4,2),C(6,2),D(6,4),在第一象限内,画出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1
2
的位似图形A
1
B
1
C
1
D
1
,并写出各点坐标.
如图,在12×12的正方形网格中,△TAB的顶点分别为T(1,1),A(2,3),B(4,2).
(1)以点T(1,1)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TA′:TA)3:1的位似中心的同侧将TAB放大为△TA′B′,放大后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B′,画出△TA′B′,并写出点A′,B′的坐标;
(2)在(1)中,若C(a,b)为线段AB上任一点,写出变化后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
如图,在6×8的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点O和△ABC的顶点均为小正方形的顶点.
(1)以O为位似中心,在网格图中作△A′B′C′,使△A′B′C′和△ABC位似,且位似比为1:2.
(2)连接(1)中的AA′,求四边形AA′C′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
将图中的△ABC作下列变换,画出相应的图形:
(1)以B点为位似中心,将△ABC放大到2倍.
(2)点C对应的点C′的坐标(
1,3
1,3
).
已知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2,4),B(-5,2),C(-2,2),以点D(0,1)为对称中心,作出△ABC的中心对称图形△A′B′C′;以E(0,-2)为位似中心,在E点右侧按比例尺2:1将△A′B′C′放大为△A″B″C″.
(1)在坐标系中画出△A′B′C′和△A″B″C″;
(2)写出△A″B″C″的顶点坐标;
(3)请判断△ABC和△A″B″C″是否位似,如果△ABC与△A″B″C″位似,求出△ABC与△A″B″C″位似中心F点的坐标.
已知四边形ABCD,作出一个四边形A′B′C′D′,使新四边形A′B′C′D与原四边形ABCD对应线段的比为1:2.(请以O点作为位似中心)
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我们把以格点间连线为边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图中的△ABC就是格点三角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B的坐标为(-1,-1).
(1)把△ABC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A
1
B
1
C
1
,画出△A
1
B
1
C
1
的图形并写出点B
1
的坐标;
(2)在如图的方格纸中把△ABC以点A为位似中心放大,使放大前后的位似比为1:2,画出△AB
2
C
2
.
(1)如图1,方格纸中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
①在同一方格纸中,画出将平行四边形图案绕原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图案;
②在同一方格纸中,并在y轴的右侧,将原平行四边形图案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放大,使它们的位似比为1:2,画出放大后的平行四边形图案.
(2)某校学生会干部对校学生会倡导的“助残”自愿捐款活动进行抽样调查,得到一组学生捐款情况的数据,如图2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图中从左到右各长方形高度之比为3:4:5:8:2,又知此次调查中捐15元和20元的人数共39人.
①他们一共抽查了多少人?
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
③若该校共有2310名学生,请估算全校学生共捐款多少元?
第一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73745
173746
173747
173748
173749
173750
173751
173752
173753
17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