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2007·东城区一模)我们给出如下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2倍,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若∠A=2∠B,且∠A=60°,求证:a
2
=b(b+c).
(2)如果对于任意的倍角三角形ABC(如图),其中∠A=2∠B,关系式a
2
=b(b+c)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
(3)试求出一个倍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使这三条边长恰为三个连续的正整数.
(2007·东城区二模)图(1)是边长不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纸片ABC和C′D′E′叠放在一起(C与C′重合).
(1)操作:固定△ABC,将△C′D′E′绕点C顺时针旋转30°得到△CDE,连接AD、BE,CE的延长线交AB于F(图(2));
探究:在图(2)中,线段BE与AD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2)操作:将图(1)中的△C′D′E′固定,将△ABC 移动,使顶点C落在C′D′的中点,边AC交E′D′于M,边BC交C′E′于N.若△C′D′E′的边长为a,∠ACD′=α (30°<α<90°)(图(3));
探究:在图(3)中线段C′N·D′M的值是否随α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请求出C′N·D′M的值;如果有变化,请说明理由.
(2007·长宁区一模)如图,BE,CD是△ABC的边AC,AB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F.
求:(1)
DF
FC
的值;(2)
S
△ADE
S
△BFC
的值.
(2007·昌平区一模)已知:如图,△ABC中,∠B=90°,O是AB上一点,以点O为圆心,OB为半径的圆切AC于点D.
(1)求证:BC=CD;
(2)若AD=2,DC=3,求⊙O的半径;
(3)若点D关于AB的对称点为D′,试探究当点D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D′BC为菱形.
(2007·昌平区一模)已知:如图,△ABC中,D为AC上一点,CD=2DA,∠BAC=45°,∠BDC=60°,CE⊥BD,
垂足为E,连接AE.
(1)求证:DE=DA;
(2)图中有无相似三角形?若有,请写出一对,并证明;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求△BEC与△AEB的面积之比.
(2007·宝山区一模)已知Rt△ABC中,∠C=90°,BC=6,AC=8.点P是边AB的中点,以P为顶点,作∠MPN=∠A,∠MPN
的两边分别与边AC交于点M、N.
(1)当△MPN是直角三角形时,求CM的长度;
(2)当∠MPN绕点P转动时,下列式子:(甲)CM·AN,(乙)CN·AM的值是否保持不变?若保持不变,试求出这个不变的值,并证明你的结论;
(3)连接BM,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使得△BMP与△ANP相似?若存在,请求出这时CM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6·闸北区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垂直平分AC,垂足为点O,∠ABD=60°,AB边长为24厘米,cot∠ADB=
3
3
.质点P以4厘米/秒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线路A→B→D作匀速运动,质点Q以5厘米/秒的速度,从点D同时出发,沿线路D→C→B→A作匀速运动.
(1)求BD和CD的长,并确定四边形ABCD的形状;
(2)求经过多少秒钟,运动中的质点P、Q构成的线段与四边形ABCD的边平行?(不包括起始位置和两点均终止的情况)
(3)如果已知质点P、Q经过12秒后分别到达M、N两点,然后同时沿原路返回,质点P的速度不变,质点Q的速度改变为a厘米/秒,经过3秒后,P、Q分别到达E、F两点,若△BEF与△AMN相似,求a的值.
(2006·闸北区一模)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D是AB上的动点,作等腰△EDC∽△ABC.
求证:(1)△ACE∽△BCD;
(2)AE∥BC.
(2006·上海模拟)已知:如图,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半径OA与小圆相交于点B,AC与小圆相切于点C,OC的延长线与大圆相交于点D,AC与BD相交于点E.
求证:(1)BD是小圆的切线;
(2)CE:AE=OC:OD.
(2006·虹口区二模)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60°,BC=6厘米,DC=7厘米.点M是边AD上一点,且DM:AD=1:3.点E、F分别从A、C同时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分别沿AB、CB向点B运动(当点F运动到点B时,点E随之停止运动),EM、CD
的延长线交于点P,FP交AD于点Q.设运动时间为x秒,线段PC的长为y厘米.
(1)求y与x之间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x为何值时,PF⊥AD?
第一页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72921
172922
172923
172924
172925
172926
172927
172928
172929
1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