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2009·拱墅区一模)如图,正方形OABC、ADEF的顶点A,D,C在坐标轴上,点F在AB上,点B、E在函数
y=
4
x
(x>0)
的图象上.
(1)求正方形OABC的面积;
(2)求E点坐标.
(2009·滨湖区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kx与双曲线y=-
8
x
交于点A,且A点
的横坐标是-2.
(1)求k的值;
(2)将直线y=kx沿y轴正方向平移10个单位,分别交x、y轴于B、C两点,D点在直线BC上,试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O、B、P、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9·本溪一模)如图,直线L
1
经过原点,与双曲线y=
k
x
(x>0)交于点B(1,2),点M为y正半轴上一点,过M作直线L
2
∥x轴交L
1
于P,交双曲线y=
k
x
(x>0)于E.
(1)直接写出直线L
1
与双曲线y=
k
x
(x>0)的解析式;
(2)若E为PM中点,求点M坐标;
(3)在(2)的条件下,过P作PN⊥x轴于N,交双曲线y=
k
x
(x>0)于F,判断点F是否为PN中点?若是求点F坐标,若不是,求PF与NF的比值.
(2008·延庆县二模)如图所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OBA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B点位于第一象限.
将△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后,得到△OB′A′,点A′恰好落在双曲线y=
k
x
(k≠0)上.
(1)在图中画出△OB′A′;
(2)求双曲线y=
k
x
(k≠0)的解析式;
(3)等边三角形OB′A′绕着点O继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30
30
度后,A′点再次落在双曲线上?( 直接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即可,不需要说明理由 )
(2008·顺义区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反比例函数
y=
m
x
( x<0 , m是常数 )
的图象经过点A(-1,6),点B(a,b)是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且a<-1,过点A
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过点B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连接BC、AD.
(1)求m的值;
(2)试比较△ABD与△ABC的面积的大小关系;
(3)当AD=BC时,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008·福州质检)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
k
x
(k>0)的图象相交于A(1,
3
)、B(-3,
-
3
3
)两点,且与x轴相交于点C.连接OA、OB.
(1)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AOB的面积;
(3)若点Q为反比例函数
y=
k
x
(k>0)图象上的动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以P、Q、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Rt△ABC在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1所示,反比例函数
y=
k
x
(k≠0)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与BC边交于点D(4,m),与AB边交于点E(2,n),△BDE的面积为2.
(1)求m与n的数量关系;
(2)当tan∠A=
1
2
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表达式;
(3)设直线AB与y轴交于点F,点P在射线FD上,在(2)的条件下,如果△AEO与△EFP相似,求点P的坐标.
已知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
a+4
x
的图象交于A(a,-3),
与y轴交于点B.
(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ABO=135°,试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将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先沿x轴翻折,再向右平移到与反比例函数
y=
a+4
x
的图象交于点P(x
0
,6).当x
0
≤x≤3时,求平移后的二次函数y的取值范围.
如图,已知:双曲线
y=
k
x
(x>0)
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A的中点D,且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点A的坐标为(8,-4),求点C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如图所示的Rt△ABO,AB⊥x轴于点B,斜边AO=10,sin∠AOB=
3
5
,反比例函数
y=
k
x
(k>0)
的图象经过AO的中点C,且与AB交于点D.
(1)求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点D的坐标.
第一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77811
1077813
1077815
1077818
1077822
1077825
1077828
1077831
1077833
107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