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已知,如图,直线
y=
3
2
x+3
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与双曲线
y=
k
x
在第一象限
内交于点C,且S
△AOC
=6.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点D(4,a)为此双曲线在第一象限上的一点,点P为x轴上一动点,试确定点P的坐标,使得PC+PD的值最小.
如图,已知y
1
=k
1
x+k
1
(k
1
≠0)与反比例函数
y
2
=
k
2
x
(
k
2
≠0)
的图象交于点A、C,其中A点坐标(1,1).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在第一象限内,当取何值时,y
1
<y
2
?
(3)若一次函数y
1
=k
1
x+k
1
与x轴交于B点,连接OA,求△AOB的面积:
(4)在(3)的条件下,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AOP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写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等腰Rt△OCD的一边OC在x轴上,∠D=90°,点
D在第一象限,OC=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CD的中点A.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B点坐标.并根据图象直接写出x取何值时,双曲线在△OCD的内部.
如图,直线y=kx+b交反比例函数y=
8
3
x
的图象于点A(4,m)和点B,交x轴于点C,交y轴于点E(0,-2
3
)
(1)求C点的坐标;
(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CD=DA?若存在,求出D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取C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F,连EF,点P为△CEF外一点,连PE,PF,PC,当P在△CEF外运动时,若∠EPF=30°,有两个结论:①PE
2
+PF
2
=PC
2
②PE+PF=PC+EF,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作选择并证明.
如图(1),已知,矩形ABCD的边AD=3,对角线长为5,将矩形ABCD置于直角坐标系内,点C与原点O重合,且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个分支位于第一象限.
①求图(1)中,点A的坐标是多少?
②若矩形ABCD从图(1)的位置开始沿x轴的正方向移动,每秒移动1个单位,1秒后点A刚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如图(2),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③矩形ABCD继续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AB、AD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分别交于P、Q两点,如图(3),设移动总时间为t(1<t<5),分别写出△PBC的面积S
1
、△QDC的面积S
2
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t为何值时,S
2
=
10
7
S
1
?
如图,直线y=x+b的双曲线
y=
m
x
(x<0)
交于点A(-1,-5),并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C、B.
(1)写出b、m的值;
(2)连结OA,求∠OAB的正切值;
(3)点D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以点D、C、B组成的三角形与△OAB相似,试求点D的坐标.
如图,直线y=-x+1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P(a,b)是反比例函数y=
1
2x
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的一动点,PE⊥x轴于点E,PF⊥y轴于点F,分别交线段AB于M、N
(1)点P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OEPF能否为正方形?若能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和∠MON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点P在运动过程中,AN·B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AN·BM的值;若变化,求出AN·BM的值的变化范围.
如图:直线y=-x+6与坐标轴分别相交于点A、B,点P是直线AB上的一点,Q是双曲线
y=
k
x
(k≠0)
上的一点,若O、A、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请在图中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Q,并求出点Q的坐标和写出相应k的值.
我们容易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你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如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x轴所在的直线绕着原点O逆时针旋转α度角后的图形.若它与反比例函数
y=
1
x
的图象分别交于第一、三象限的点B、D,已知点A(-m,0)、C(m,0).
(1)直接判断并填写:不论α取何值,四边形ABCD的形状一定是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
(2)当点B为(p,1)时,四边形ABCD是矩形,直接写出p、α、和m的值;
(3)试探究:四边形ABCD能不能是菱形?若能,直接写出B点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己知反比例函数y=
k
2x
的图象过点(-2,-
1
2
)
①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②如果点A(m,1)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求m的值;
③利用②的结果,请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以A、O、P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
第一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70031
1070033
1070035
1070037
1070039
1070041
1070043
1070045
1070047
107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