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反比例函数
y=
4
x
上有两点B、E,若四边形OABC、ADEF是正方形,则点E的坐标是
(1+
5
,-1+
5
)
(1+
5
,-1+
5
)
.
如图所示,点P(a,-2a)是反比列函数
y=
k
x
与⊙O的一个交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π,则k的值为
-8
-8
.
如图,在反比例函数
y=
2
x
(x>0)的图象上,有点P
1
,P
2
,P
3
,P
4
,…P
n
,P
n+1
,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n,n+1,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构成若干个矩形,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
1
,S
2
,S
3
…S
n
,则S
1
+S
2
+S
3
+…+S
n
=
2n
n+1
2n
n+1
.
如图,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C与原点O重合,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A在双曲线
y=
k
x
(x>0)上,
tanA=
4
3
,若菱形ABCD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点D也恰好落在此双曲线上,则k=
18
18
.
两个反比例函数
y=
2
x
和
y=
1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在
y=
2
x
的图象上,
PC⊥x轴于点C,交
y=
1
x
的图象于点A,PD⊥y轴于点D,交
y=
1
x
的图象于点B,当点P在
y=
2
x
的图象上运动时:
(1)当PC=2时,求△AOC的面积;
(2)当点P在
y=
2
x
的图象上运动时,四边形PAOB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四边形PAOB的面积;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当PA=PB时,求点P的坐标.
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
1
=
k
x
和一次函数y
2
=ax+b的图象相交于第一象限内的点A,且点A的横坐标为1.过点A作AB⊥x轴于点B,△AOB的面积为2.一次函数y
2
=ax+b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C,且三角形ABC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结合图象直接写出:当y
1
>y
2
时,x的取值范围.
实验与探究
(1)在图1、图2、图3中,给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D的坐标,写出图1、图2、图3中的顶点C的坐标,它们分别是
(5,2)、(e+c,d)
(5,2)、(e+c,d)
,
(e+c-a,d)
(e+c-a,d)
.
(2)在图4中,给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D的坐标(如图所示),求出顶点C的坐标(C点坐标用含a,b,c,d,e,f的代数式表示);
归纳与发现
(3)通过对图1、图2、图3、图4的观察和顶点C的坐标的探究,你会发现:无论平行四边形ABCD处于直角坐标系中哪个位置,当其顶点C坐标为(m,n)(如图4)时,则四个顶点的横坐标a,c,m,e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m=c+e-a
m=c+e-a
;纵坐标b,d,n,f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n=d+f-b
n=d+f-b
(不必证明);
运用与推广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有双曲线
y=-
14
x
和三个点
G(-
1
2
c,
5
2
c),S(
1
2
c,
9
2
c)
,H(2c,0)(其中c>0).问当c为何值时,该双曲线上存在点P,使得以G,S,H,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
如图,△OAB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C是AB边上的高,∠AOB=45°,OC=3,BC=1.
(1)若OC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是45°,反比例函数y=
m
x
的图象经过点B,求m的值;
(2)若OB平分OC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反比例函数y=
n
x
的图象经过点A,求n的值.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
x
图象过第二象限内的点A(-2,m),作AB⊥x轴于B,Rt△AOB面积为3
;若直线y=ax+b经过点A,并且经过反比例函数
y=
k
x
的图象上另一点C(n,-1).
(1)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6
x
y=-
6
x
,m=
3
3
,n=
6
6
;
(2)求直线y=ax+b的解析式;
(3)设直线y=ax+b与x轴交于M,求AM的长;
(4)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
y=
k
x
值大于一次函数y=ax+b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一次函数的图象y
1
=kx+b与反比例函数
y
2
=
n
x
的图象交于点A(1,5)和点B(m,1).
(1)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根据图象判断,当不等式y
1
≥y
2
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连接OB,求△OAB的面积.
第一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69985
1069987
1069989
1069992
1069994
1069997
1070000
1070002
1070004
107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