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已知抛物线y=x
2
-(2m-1)x+4m-6.
(1)试说明对于每一个实数m,抛物线都经过x轴上的一个定点A;
(2)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A、B不重合),顶点为C,若△ABC为直角三角形,试求m的值;
(3)在满足(2)的条件时,若点B在点A的左侧,试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求出D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在△ABC中,∠C=90°,AC,BC的长分别是b,a,且cotB=AB·cosA.
(1)求证:b
2
=a;
(2)若b=2,抛物线y=m(x-b)
2
+a与直线y=x+4交于点M(x
1
,y
1
)和点N(x
2
,y
2
),且△MON的面积为6(O是坐标原点).求m的值;
(3)若
n
2
=
4a
b
2
,p-q-3=0
,抛物线y=n(x
2
+px+3q)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一个交点在原点的右侧,试判断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是在y轴的正半轴还是负半轴,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A点坐标为(6,0),B点坐标为(0,8),⊙A与y轴相切,AB交⊙O于
点P,过点P作⊙A的切线交y轴于点C,交x轴于点D.
(1)证明:AD=AB;
(2)求经过A,D,C三点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3)若点M在第一象限,且在(2)中的抛物线上,求四边形AMCD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M的坐标.
已知抛物线l
1
:y=ax
2
-2amx+am
2
+2m+1(a>0,m>0)的顶点为A,抛物线l
2
的顶点B在y轴上,且抛物线l
1
和
l
2
关于P(1,3)成中心对称.
(1)当a=1时,求l
2
的解析式和m的值;
(2)设l
2
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是C,当△AB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的值.
已知点M,N的坐标分别为(0,1),(0,-1),点P是抛物线y=
1
4
x
2
上的一个动点.
(1)求证:以点P为圆心,P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y=-1的相切;
(2)设直线PM与抛物线y=
1
4
x
2
的另一个交点为点Q,连接NP,NQ,求证:∠PNM=∠QNM.
(2009·沧浪区一模)如图1,已知直线E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和点A(0,2),过直线EA上的两点F、G分别作x轴的垂线段,垂足分别为M(m,0)和N(n,0),其中m<0,n>0.
(1)如果m=-4,n=1,试判断△AMN的形状;
(2)如果mn=-4,(1)中有关△AMN的形状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2,题目中的条件不变,如果mn=-4,并且ON=4,求经过M、A、N三点的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4)在(3)的条件下,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l与线段AN交于点P,点Q是对称轴上一动点,以点P、Q、N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M、A、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符合条件的点Q的坐标.
(2010·东城区二模)如图,二次函数过A(0,m)、B(-3,0)、C(12,0),过A点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
物线于一点D,线段OC上有一动点P,连接DP,作PE⊥DP,交y轴于点E.
(1)求AD的长;
(2)若在线段OC上存在不同的两点P
1
、P
2
,使相应的点E
1
、E
2
都与点A重合,试求m的取值范围;
(3)设抛物线的顶点为点Q,当60°≤∠BQC≤90°时,求m的变化范围.
(2011·金山区二模)已知抛物线y=ax
2
+bx+c(a≠0)过点A(-3,0),B(1,0),C(0,3)三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抛物线的顶点为P,求∠PAC正切值;
(3)若以A、P、C、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M的坐标.
(2012·仪陇县模拟)已知二次函数y=mx
2
+(m-3)x-3(m>0)的图象如图所示.
(1)这条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x
1
,0)、B(x
2
,0)(x
1
<x
2
),与y轴交于点C,且AB=4,⊙M过A、B、C三点,求扇形MAC的面积;
(2)在(1)的条件下,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BD(PD垂直于x轴,垂足为D)被直线BC分成面积比为1:2的两部分?若存在,请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关于x的二次函数y=x
2
-2mx-m-2的图象与x轴交于A(x
1
,0)、B(x
2
,0)两点
(x
1
<0<x
2
),与y轴交于C点
(1)当m为何值时,AC=BC;
(2)当∠BAC=∠BCO时,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第一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最后一页
937506
937507
937508
937509
937510
937511
937512
937513
937514
93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