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反比例函数
y=
k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有点A、B,已知点A(3m,m)、点B(n,n+1)(其中m>0,n>0),OA=
2
10
.
(1)求A、B点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如果M为x轴上一点,N为y轴上一点,以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M、N点的坐标,并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已知一次函数y
1
=a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2
=
k
x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坐标分别为(-1,2)、(m,-1).
(1)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结合图象写出y
1
≤y
2
时,x的取值范围;
(3)求△AOB的面积;
(4)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点A﹑B﹑O﹑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已知x
1
=1是方程x
2
+mx+5=0的一个根,另一根为x
2
,又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
x
(k≠0)
的图象经过点(x
2
,m),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
4x
和一次函数y=2x-1,其中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b),(a+2,b+k)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已知点A在第一象限,且同时在上述两函数的图象上.求点A的坐标.
(3)利用(2)的结果,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AO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把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直接写出来;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OC的顶点A在x轴上,顶点B在反比例函数
y=
12
x
(x>0)的图象上.当菱形的顶点A在x的正半轴上自左向右移动时,顶点B也随之在反比例函数
y=
12
x
(x>0)的图象上滑动,点C也相应移动,但顶点O始终在原点不动.
(1)如图①,若点A的坐标为(6,0)时,求点B、C的坐标;
(2)如图②,当点A移动到什么位置时,菱形ABOC变成正方形,请说明理由;
(3)当菱形的三个顶点在作上述移动时,菱形ABOC的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菱形的面积;若发生变化,请说明变化的规律.
如图,P是反比例函数
y=
k
x
图象上一点,直线PQ交于x轴于Q点,PM∥X轴交y轴于M,且△
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PM的面积为1.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求Q点的坐标.
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
x
的图象经过点A(3,4). 点B(6,0)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
(1)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在x轴上求一点C,使△ACB是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3)P(x,y)为反比例函数
y=
k
x
的图象位于第一象限上的一个动点.令△OPB的面积为S,写出S与x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
如图,直线y=ax(a>0)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点A的坐标为(4,m),点B的坐
标为(n,-2)
(1)求m、n的值;
(2)若双曲线
y=
k
x
(k>0)
的上点C的纵坐标为8,求△AOC的面积;
(3)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l交双曲线
y=
k
x
(k>0)
于P,Q两点(P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P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24,求△AOP的面积.
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是9,点O为坐标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点B、点P(m,n)在函数y=
k
x
(k>0,x>0)的图象上.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为E、F.
(1)求B点坐标和k的值;
(2)当P点的横坐标大于B点的横坐标,且S
四边形AEPG
=
9
2
时,求PA所在的直线方程;
(3)求函数y=m+n的最小值;
(注:可使用如下平均值定理:若a>0,b>0,则a+b≥2
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如图,直线y
1
=x+m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与双曲线
y
2
=
k
x
(x<0)
的图象相交于C、D,其中C(-1,2)
(1)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若D的坐标为(-2,1),求△OCD的面积;
(4)若D的坐标为(-2,1),利用图象直接写出当y
1
>y
2
时x的取值范围.
第一页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77627
1077631
1077634
1077635
1077639
1077641
1077643
1077646
1077647
107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