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2009·宁夏)已知正比例函数y=k
1
x(k
1
≠0)与反比例函数y=
k
2
x
(k
2
≠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2,1)
(1)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求点B的坐标.
(2008·义乌市)已知:等腰三角形OAB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点A的坐标为(
-3
3
,3
),点B的坐标
为(-6,0).
(1)若三角形OAB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OA′B′,请直接写出A、B的对称点A′、B′的坐标;
(2)若将三角形OAB沿x轴向右平移a个单位,此时点A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y=
6
3
x
的图象上,求a的值;
(3)若三角形OA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α度(0<α<90).
①当α=30°时点B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y=
k
x
的图象上,求k的值;
②问点A、B能否同时落在①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能,求出α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008·盐城)阅读理解:
对于任意正实数a,b,∵
(
a
-
b
)
2
≥0,∴a-
2
ab
+b≥0,∴a+b≥2
ab
,只有点a=b时,等号成立.
结论:在a+b≥2
ab
(a,b均为正实数)中,若ab为定值p,则a+b≥
2
p
,只有当a=b时,a+b有最小值2
p
.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若m>0,只有当m=
时,m+
1
m
有最小值
;
(2)思考验证:
①如图1,AB为半圆O的直径,C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与点A,B不重合).过点C作CD⊥AB,垂足为D,AD=a,DB=b.试根据图形验证a+b≥
2
ab
,并指出等号成立时的条件;
②探索应用:如图2,已知A(-3,0),B(0,-4)P为双曲线
y=
12
x
(x>0)
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PC⊥x轴于点C,PD⊥y轴于点D.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并说明此时四边形ABCD的形状.
(2008·苏州)如图,帆船A和帆船B在太湖湖面上训练,O为湖面上的一个定点,教练船静候于点O,训练时要求A、B两船始终关于O点对称.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x轴、y轴的正方向分别表示正东、正北方向.设A、B两船可近似看成在双曲线y=
4
x
上运动,湖面风平浪静,双帆远影优美,训练中档教练船与A、B两船恰好在直线y=x上时,三船同时发现湖面上有一遇险的C船,此时教练船测得C船在东南45°方向上,A船测得AC与AB的夹角为60°,B船也同时测得C船的位置(假设C船位置不再改变,A、B、C三船可分别用A、B、C三点表示).
(1)发现C船时,A、B、C三船所在位置的坐标分别为A(
2
2
,
2
2
)、B(
-2
-2
,
-2
-2
)和C(
2
3
2
3
,
-2
3
-2
3
);
(2)发现C船,三船立即停止训练,并分别从A、O、B三点出发沿最短路线同时前往救援,设A、B两船的速度相等,教练船与A船的速度之比为3:4,问教练船是否最先赶到?请说明理由.
(2008·南通)已知双曲线y=
k
x
与直线y=
1
4
x
相交于A、B两点.第一象限上的点M(m,n)(在
A点左侧)是双曲线y=
k
x
上的动点.过点B作BD∥y轴交x轴于点D.过N(0,-n)作NC∥x轴交双曲线y=
k
x
于点E,交BD于点C.
(1)若点D坐标是(-8,0),求A、B两点坐标及k的值;
(2)若B是CD的中点,四边形OBCE的面积为4,求直线CM的解析式;
(3)设直线AM、BM分别与y轴相交于P、Q两点,且MA=pMP,MB=qMQ,求p-q的值.
(2008·泸州)如图,P
1
(x
1
,y
1
),P
2
(x
2
,y
2
),…P
n
(x
n
,y
n
)在函数y=
4
x
(x>0)的
图象上,△P
1
OA
1
,△P
2
A
1
A
2
,△P
3
A
2
A
3
,…△P
n
A
n-1
A
n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OA
1
、A
1
A
2
、A
2
A
3
,…A
n-1
A
n
都在x轴上
(1)求P
1
的坐标;
(2)求y
1
+y
2
+y
3
+…y
10
的值.
(2008·兰州)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5-k
x
(k为常数,k≠0)的图象有一个交点的横坐标是2.
(1)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2)若点A(x
1
,y
1
),B(x
2
,y
2
)是反比例函数y=
5-k
x
图象上的两点,且x
1
<x
2
,试比较y
1
,y
2
的大小.
(2008·呼和浩特)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为4,点O为坐标原点,点B在函数y=
k
x
(k<0,x<0)的图象上,点P(m,n)是函数y=
k
x
(k<0,x<0)的图象上异于B的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1)设矩形OEPF的面积为S
1
,试判断S
1
是否与点P的位置有关;(不必说明理由)
(2)从矩形OEPF的面积中减去其与正方形OABC重合的面积,剩余面积记为S
2
,写出S
2
与m的函数关系,并标明m的取值范围.
(2008·菏泽)(1)探究新知:如图1,已知△ABC与△ABD的面积相等,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结论应用:
①如图2,点M,N在反比例函数y=
k
x
(k>0)的图象上,过点M作ME⊥y轴,过点N作NF⊥x轴,垂足分别为E,F,试证明:MN∥EF;
②若①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点M,N的位置如图3所示,请判断MN与EF是否平行.
(2007·开封)已知:O是坐标原点,P(m,n)(m>0)是函数y=
k
x
(k>0)上的点,过点P作直线PA⊥OP于P,直线PA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a,0)(a>m).设△OPA的面积为s,且s=1+
n
4
4
.
(1)当n=1时,求点A的坐标;
(2)若OP=AP,求k的值;
(3)设n是小于20的整数,且k≠
n
4
2
,求OP
2
的最小值.
第一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77525
1077528
1077530
1077533
1077536
1077538
1077540
1077542
1077544
107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