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直线AB与x轴交于点C,与反比例函数
y=
k
x
在第二象限的图象交于点A(-2,6)、点B(-4,m).
(1)求k,m的值; (2)求直线AB的解析式; (3)求△AOB的面积.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OBC的顶点C在y轴上,双曲线
y=
k
x
恰好经过顶点A,且对角线AB=8,OC=6
(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
(2)若点E(
-
4
3
,a)在线段AC上,P为线段OC上一点,过P点的直线PE交AO的延长线于点F,且OF=CE,求点P的坐标;
(3)在第四象限的双曲线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S
△AMC
=2S
△AOC
?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对于任意正实数a、b,∵
(
a
-
b
)
2
≥0,∴
a-2
ab
+b
≥0,∴a+b≥
2
ab
,只有当a=b时,等号成立.
结论:在a+b≥
2
ab
(a、b均为正实数)中,若ab为定值p,则a+b≥
2
p
,只有当a=b时,a+b有最小值
2
p
.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若m>0,只有当m=
1
1
时,
m+
1
m
有最小值
2
2
.
(2)若m>0,只有当m=
2
2
时,2
m+
8
m
有最小值
8
8
.
如图,点P(1,t)是曲线
C:y=
4
x
上的点,Q(a,b)是第一象限内一点,且△O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OQ交曲线于M,求点M的坐标.
如图,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
k
x
的图象交于M、N两点.
(1)利用图中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连接OM、ON,求三角形OMN的面积.
(3)连接OM,在x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MOQ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如图,直线y=x+1与y轴交于A点,与反比例函数
y=
k
x
(x>0)的图象交于点M,过M作MH⊥x轴于点H,且∠AHO=30°.
(1)求k的值;
(2)设点N(1,a)是反比例函数
y=
k
x
(x>0)图象上的点,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M+PN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
-
4
x
(x>0)的图象上,有三点P
1
、P
2
、P
3
,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分别过这3个点作x轴、y轴的垂线,设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依次为S
1
、S
2
、S
3
,则S
1
+S
2
+S
3
=
4
4
.
(2)若一次函数y=mx-4的图象与(1)中的反比例函数y=
-
4
x
(x>0)的图象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m-8
x
(m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1,6).
(1)求m的值;
(2)如图,过点A作直线AC与函数
y=
m-8
x
的图象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4,0 ),求证:AB=2BC;
(3)连接OA、OB,求△AOB的面积.
如图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交双曲线
y=
k
x
(x<0)
于点N,连ON,且S
△OBN
=10.
(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
(2)如图2,平移直线BC交双曲线于点P,交直线y=-2于点Q,∠FCB=∠QBC,PC=QB求平移后的直线PQ的解析式;
(3)如图3,已知A(2,0)点M为双曲线上一点,CE⊥OM于M,AF⊥OM于F,设梯形CEFA的面积为S,且AF·EF=
2
3
S,求点M的坐标.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2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反比例函数y=
k
x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点D.
(1)求D点的坐标,以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K是双曲线上第一象限内的任意点,连接AK、BK,设四边形AOBK的面积为S;试推断当S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相应的K点横坐标;并直接写出S的取值范围.
(3)试探究:将正方形ABCD沿左右(或上下)一次平移若干个单位后,点C的对应点恰好落在双曲线上的方法.
第一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69742
1069743
1069746
1069748
1069750
1069752
1069755
1069758
1069760
106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