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连接AC,BD交于点E.
(1)若BC=CD=2,M为线段AC上一点,且AM:CM=1:2,连接BM,求点C到BM的距离.
(2)证明:BC+CD=AC.
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
(1)求∠BED的度数;
(2)已知BC=12,求AE的长.
如图(1),Rt△AOB中,
∠A=90°,∠AOB=60°,OB=2
3
,∠AOB的平分线OC交AB于C,过O点做与OB垂直的直线ON.动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O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O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折线CO-ON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O时P、Q同时停止运动.
(1)求OC、BC的长;
(2)设△CPQ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当P在OC上Q在ON上运动时,如图(2),设PQ与OA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OPM为等腰三角形?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已知在Rt△ABC中,∠C=90°,AC=15,∠A的平分线AD=10
3
,求BC和AB.
请阅读下列材料:
已知:如图(1)在Rt△ABC中,∠BAC=90°,AB=AC,点D、E分别为线段BC上两动点,若∠DAE=45°.探究线段BD、DE、EC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思路是:把△AE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接E′D,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猜想BD、DE、EC三条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式,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2)当动点E在线段BC上,动点D运动在线段CB延长线上时,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3)已知: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在边AB上,且∠DCE=30°,请你找出一个条件,使线段DE、AD、EB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求出此时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在如图所示的5×5方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按下列要求画格点梯形(顶点都在格点上的梯形),并直接写出所画梯形的周长.
(1)在图1中画出一腰长为
5
的梯形;图1周长
7+
5
7+
5
;
(2)在图2中画出一底边长为
5
的梯形.图2周长
2+4
5
2+4
5
.
如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线段AB的端点在格点上,按要求画出格点三角形,并求其面积.
(1)在图①中画出一个以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
3
.
(2)在图②中画出一个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2.5
2.5
.
已知△ABC,以AC为边在△ABC外作等腰△ACD,其中AC=AD.
(1)如图1,若AB=AE,∠DAC=∠EAB=60°,则∠BFC=
120°
120°
;
(2)如图2,若∠ABC=30°,△ACD是等边三角形,BC=4,AB=3.求BD的长;
(3)如图3,若∠ACD为锐角,作AH⊥BC于H,当BD
2
=4AH
2
+BC
2
时,判定∠DAC与∠A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在△ABC中,AC=BC,∠ACB=90°,D、E是直线AB上两点.∠DCE=45°
(1)当CE⊥AB时,点D与点A重合,显然DE
2
=AD
2
+BE
2
(不必证明);
(2)如图,当点D不与点A重合时,求证:DE
2
=AD
2
+BE
2
;
(3)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时,(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画出图形,说明理由.
△ABC中,AB=
5
,BC=
10
,AC=
13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小明同学是用构图法解答本题的,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在网格中画出符合条件的格点三角形ABC,这样不必求△ABC的高而借助网格可得△ABC面积为
3.5
3.5
.
(2)若△ABC三边长为
5
a
、
2
2
a
、
17
a
(a>0),请利用图2的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边长为a),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出它的面积.
第一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最后一页
576363
576364
576365
576366
576367
576368
576369
576370
576371
57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