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请你在图中画一个以格点为顶点,以2
2
为底边,面积为10个平方单位的等腰三角形.
叙述勾股定理并证明它.
问题背景: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
5
、
10
、
13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辉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①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种方法叫做构图法.
(1)则△ABC的面积为
7
2
7
2
.
(2)如图△PQR,以三边向形外作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0、13、17,请根据前面正方形网格求面积的方法求△PQR的面积为
11
2
11
2
.
(3)在图②中画△DEF,使DE、EF、DF的长分别为
2
、
8
、
10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说明理由.
问题背景:“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
5
、
10
、
13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小辉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络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
(1)如图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
3.5
3.5
.
(2)如图我们把上述求面积的方法叫做构图法.若△DCE三边的长分别为
m
2
+16
n
2
、
9
m
2
+4
n
2
、
4
m
2
+4
n
2
(m>0,n>0,且m≠n),试运用构图法求出这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在Rt△ABC中,∠C=90°,若AC的长度是BC的长度的2倍,且AB=5cm,求Rt△ABC的面积.
如图,△ABC中,∠ACB=90°,∠A=30°,AB=6,
求:(1)△ABC的面积;
(2)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
如图1,在6×8的网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动点P、Q分别从点D、A同时出发向右移动,点P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当点P运动到点C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
(1)请在6×8的网格纸图2中画出运动时间t为2秒时的线段PQ并求其长度;
(2)在动点P、Q运动的过程中,△PQB能否成为PQ=BQ的等腰三角形?若能,请求出相应的运动时间t;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现场学习题
问题背景: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
2
、
13
、
17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小辉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1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1)请你将△ABC的面积直接填写在横线上.
2.5
2.5
思维拓展:
(2)我们把上述求△ABC面积的方法叫做构图法.若△ABC三边的长分别为
2
a
、
2
5
a
、
26
a
(a>0),请利用图2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出它的面积是:
3a
2
3a
2
.
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和点A
1
.利用网格完成下面的作图:
(1)画出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D;
(2)画出一个格点△A
1
B
1
C
1
,并使它的三边长分别是3、
10
、
13
.
如图,AD⊥AB,BC⊥AB,且AD=2,BC=3,AB=12,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D,PC
(1)设AP=x,用二次根式表示线段PD,PC的长;
(2)设y=PD+PC,求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y的最小值;
(3)利用(2)的结论,试求代数式
x
2
+9
+
(24-x)
2
+16
的最小值.
第一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576183
576184
576185
576186
576187
576188
576189
576190
576191
57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