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03·黄冈)已知经过A、B、C三点的二次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抛物线顶点M的坐标;
(2)若点N为线段BM上的一点,过点N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Q.当点N在线段BM上运动时(点N不与点B、点M重合),设NQ的长为t,四边形NQAC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t取值范围;
(3)将△OAC补成矩形,使△OAC的两个顶点成为矩形一边的两个顶点,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求出矩形未知顶点的坐标.
答案
解:(1)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a(x+1)(x-2),(1分)
把点C(0,2)坐标代入其中,求得a=-1,
y=-(x+1)(x-2)=-x
2+x+2=-(x-
)
2+
∴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x
2+x+2(3分)
顶点M的坐标为M(
,
);(4分)
[也可设为一般式y=ax
2+bx+c,把A、B、C三点坐标代入解出]
(2)设线段BM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5分)
分别把B(2,0)、M(
,
)坐标代入其中,
解得k=-
,b=3,
∴y=-
x+3.
若N的坐标为(x,t),则得t=-
x+3,
解得x=2-
t,(6分)
由图形可知:s=S
△AOC+S
梯形OQNC(7分)
=
×1×2+
(2+t)(2-
t)
化简整理得s=-
t
2+
t+3,(8分)
其中0<t<
;(9分)
(3)以点O、点A(或点O、点C)为矩形的两个顶点,
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OA(或边OC)的对边上,
如下图1,此时易得未知顶点坐标是点D(-1,2);(10分)
以点A、点C为矩形的两个顶点,第三个顶点(即点O)
落在矩形这一边AC的对边上,如下图2,此时
未知顶点分别为点E、点F.(11分)
它们的坐标求解如下:
∵ACEF为矩形,
∴∠ACE为直角,延长CE交x轴于点H,
则易得Rt△HOC∽Rt△COA,
∴
=,求得OH=4,
∴点H的坐标H(4,0).可求得线段CH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
x+2;(12分)
线段AC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2x+2,线段EF所在直线过原点且与
线段AC所在直线平行,从而可得线段EF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2x;(13分)
线段AF所在直线与直线CH平行,
设直线AF的解析式为:y=-
x+m,
把A(-1,0)坐标代入,求得m=-
,
∴直线AF为:y=-
x-
.
∵点E是直线CH与直线EF的交点;
点F是直线AF与直线EF的交点,
∴得下面两个方程组:
和
,
解得E(
,
),F(-
,-
).(14分)
∴矩形的未知顶点为(-1,2)或(
,
)、(-
,-
).

解:(1)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a(x+1)(x-2),(1分)
把点C(0,2)坐标代入其中,求得a=-1,
y=-(x+1)(x-2)=-x
2+x+2=-(x-
)
2+
∴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x
2+x+2(3分)
顶点M的坐标为M(
,
);(4分)
[也可设为一般式y=ax
2+bx+c,把A、B、C三点坐标代入解出]
(2)设线段BM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5分)
分别把B(2,0)、M(
,
)坐标代入其中,
解得k=-
,b=3,
∴y=-
x+3.
若N的坐标为(x,t),则得t=-
x+3,
解得x=2-
t,(6分)
由图形可知:s=S
△AOC+S
梯形OQNC(7分)
=
×1×2+
(2+t)(2-
t)
化简整理得s=-
t
2+
t+3,(8分)
其中0<t<
;(9分)
(3)以点O、点A(或点O、点C)为矩形的两个顶点,
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OA(或边OC)的对边上,
如下图1,此时易得未知顶点坐标是点D(-1,2);(10分)
以点A、点C为矩形的两个顶点,第三个顶点(即点O)
落在矩形这一边AC的对边上,如下图2,此时
未知顶点分别为点E、点F.(11分)
它们的坐标求解如下:
∵ACEF为矩形,
∴∠ACE为直角,延长CE交x轴于点H,
则易得Rt△HOC∽Rt△COA,
∴
=,求得OH=4,
∴点H的坐标H(4,0).可求得线段CH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
x+2;(12分)
线段AC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2x+2,线段EF所在直线过原点且与
线段AC所在直线平行,从而可得线段EF所在直线的
解析式为:y=2x;(13分)
线段AF所在直线与直线CH平行,
设直线AF的解析式为:y=-
x+m,
把A(-1,0)坐标代入,求得m=-
,
∴直线AF为:y=-
x-
.
∵点E是直线CH与直线EF的交点;
点F是直线AF与直线EF的交点,
∴得下面两个方程组:
和
,
解得E(
,
),F(-
,-
).(14分)
∴矩形的未知顶点为(-1,2)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