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E是AD上的一点,且CE=CD.
求证:
AB
AC
=
AD
AE
.
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2,BC=3,点P是AD边上的一动点,P异于A、D,Q是BC边上的一动点,连接AQ、DQ,过P作PE∥DQ交AQ于E,作PF∥AQ交DQ于F.
(1)请你判断△APE与△PD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Q是BC的中点,当P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PEQF为菱形?说明理由;
(3)四边形PEQF能否为矩形,为什么?
如图:已知∠ACD=∠B,
求证:(1)△ABC∽△ACD
(2)AC
2
=AD·AB.
在△OAB中,O为坐标原点,横、纵轴的单位长度相同,A、B的坐标分别为(8,6),(16,0),点P沿OA边从点O开始向终点A运动,速度每秒1个单位,点Q沿BO边从B点开始向终点O运动,速度每秒2个单位,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
表示移动时间,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求:(1)几秒时PQ∥AB;
(2)设△OPQ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3)△OPQ与△OAB能否相似?若能,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已知:如图①,Rt△ABC中,∠ACB=90°,AC=BC,点D、E在斜边AB上(不包括端点),且∠DCE=45°,AB=4.
(1)在图中找出两对相似三角形,并选取一对加以说明;
(2)若AE=x,BD=y,试写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3)试说明:线段DE、AD、EB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已知:如图②,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在边AB上(不包括端点),且∠DCE=30°,请探索当线段AD、DE、EB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线段AD、DE、EB的比是多少?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10,BC边上的高AM=6,D,E分别是边AB,AC上的两个动点(D不与A,B重合),且保持DE∥BC,以DE为边,在点A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因为
DE∥BC
DE∥BC
,所以△ADE∽△ABC.
(2)如图1,当正方形DEFG的边GF在BC上时,求正方形DEFG的边长;
(3)设DE=x,△ABC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①如图2,当正方形DEFG在△ABC的内部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如图3,当正方形DEFG的一部分在△ABC的外部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③当x为何值时,y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B=6,BC=4,点F在DC上,DF=2.动点M、N分别从点D、B同时出发,沿射线DA、线段BA向点A的方向运动(点M可运动到DA的延长线上),当动点N运动到点A时,M、N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FM、MN、FN,过△FMN三边的中点作△PQW.设动点M、N的速度都是1个单位/秒,M、N运动的时间为x秒.试解答下列问题:
(1)说明△FMN∽△QWP;
(2)设0≤x≤4.试问x为何值时,△PQW为直角三角形?
(3)试用含的代数式表示MN
2
,并求当x为何值时,MN
2
最小?求此时MN
2
的值.
如图,已知△ABC的两边AB、AC的中点分别为M、N.
求证:MN∥BC,且MN=
1
2
BC.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对角线AC和BD上的点,且AE=DF.求证:四边形BCFE是等腰梯形.
如图,△ABC内接于⊙O,且AB=AC,直径AD交BC于点E,F是OE的中点.
(1)如果BD∥CF,求证:AE=5DE;
(2)在(1)的条件下,若BC=
2
5
,求线段CD的长度.
第一页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72059
172060
172061
172062
172063
172064
172065
172066
172067
17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