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把长AD=10cm,宽AB=8cm的矩形沿着AE对折,使D点落在BC边的F点上.
(1)求CF的长.
(2)求折痕AE的长.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A′,且B′C=3,求CN和AM的长.
如图:把一个矩形如图折叠,使顶点B和D重合,折痕为EF.
(1)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
(2)△DEF是什么三角形,并证明.
(3)连接BE,判断四边形BED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BD与EF有什么关系?并证明.
小王剪了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操作一:如图1,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
(1)如果AC=6cm,BC=8cm,可求得△ACD的周长为
14cm
14cm
;
(2)如果∠CAD:∠BAD=4:7,可求得∠B的度数为
35°
35°
;
操作二:如图2,小王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若AC=9cm,BC=12cm,请求出CD的长.
操作探究:
数学研究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探究《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时,出示如图1所示的长方形纸条ABCD,其中AD=BC=1,AB=CD=5.然后在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段MN,将纸片沿MN折叠,MB与DN交于点K,得到△MNK.如图2所示:
探究:
(1)若∠1=70°,∠MKN=
40
40
°;
(2)改变折痕MN位置,△MNK始终是
等腰
等腰
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应用:
(3)爱动脑筋的小明在研究△MNK的面积时,发现KN边上的高始终是个不变的值.根据这一发现,他很快研究出△KMN的面积最小值为
1
2
,此时∠1的大小可以为
45°或135
45°或135
°
(4)小明继续动手操作,发现了△MNK面积的最大值.请你求出这个最大值.
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C落在F处,BF交AD于E,求证:重合部分三角形BED是等腰三角形.
附加题:如图(1),把△ABC沿直线BC平行移动线段BC的长度,可以变到△DEC的位置;
如图(2),以BC为轴,把△ABC翻折180°,可以变到△DBC的位置;
如图(3),以点A为中心,把△ABC旋转180°,可以变到△AED的位置.
像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是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如图(4),点E是位于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一点,F为BA延长线上一点,且AF=AE;
①在图中,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怎样变化,使△ABE变到△ADF的位置;
②指出图(4)中线段BE与DF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如图,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
(1)如果AC=6cm,BC=8cm,试求△ACD的周长;
(2)如果∠CAD:∠BAD=1:2,求∠B的度数.
(1)如图①∠1+∠2与∠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把图①△ABC沿DE折叠得到图 ②,填空:∠1+∠2
=
=
∠B+∠C(填><=),当∠A=40°时,∠1+∠2+∠B+∠C=
280°
280°
.
(3)如图③是由图①的△ABC沿DE折叠得到的,猜想∠BDA+∠CEA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如图,在四边形纸片ABCD中,∠B=∠D=90°,点E在BC边上,把纸片按图中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F点处,折痕为AE.
(1)试判断EF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C=110°,求∠AEB的度数.
第一页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下一页
最后一页
985270
985271
985272
985273
985274
985275
985276
985277
985278
98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