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m
x
(m≠0)
的图象经过点A(-2,6).
(1)求m的值;
(2)如图,过点A作直线AC与函数
y=
m
x
的图象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且
BC
AC
=
1
3
,求点B的坐标.
如图,直线y=x+b(b≠0)交坐标轴于A、B两点,交双曲线y=
2
x
于点D,过点D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
DE,连接OD.
(1)请找出图形中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必写过程)
(2)对任意的实数b(b≠0),AD·BD为定值
4
4
.(直接写出答案);
(3)是否存在直线AB,使得四边形OBCD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点A(3,m),B(n,6)在反比例函数
y=-
12
x
的图象上,直线AB与x轴交于点
C,如果点D在坐标轴上,且OA=DC.
(1)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求直线AB的解析式;
(3)求点D的坐标.
已知如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2
3
),B(2,0),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y=
m
x
的图象交于C和D(-1,a)
(1)求直线AB和双曲线的解析式;
(2)求∠ACO的度数;
(3)将△OBC绕O逆时针方向旋转角α(α为锐角)得到OB′C′,当α=
60
60
度时OC′⊥AB.
(2013·平顶山二模)已知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k
x
(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P点,已知△OAP的面积为
1
2
.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如果点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点B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M,使MA+MB最小.
(2013·历城区二模)直线y=x+b与x轴交于点C(4,0),与y轴交于点B,并与双曲线
y=
m
x
(x<0)交于点A(-1,n).
(1)求直线与双曲线的解析式.
(2)连接OA,求∠OAB的正弦值.
(3)若点D在x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以点D、C、B构成的三角形与△OAB相似?若存在求出D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13·晋江市质检)如图,直线y=-x+1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点P(a,b)为双曲线
y=
1
2x
上的一点,射线PM⊥x轴于点M,交直线AB于点E,射线PN⊥y轴于点N,交直线AB于点F.
(1)直接写出点E与点F的坐标(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当x>0,且直线AB与线段PN、线段PM都有交点时,设经过E、P、F三点的圆与线段OE相交于点T,连结FT,求证:以点F为圆心,以FT的长为半径的⊙F与OE相切;
(3)①当点P在双曲线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移动时,求∠EOF的度数;
②当点P在双曲线第三象限的图象上移动时,请直接写出∠EOF的度数.
(2013·江阴市模拟)如图1和图2,在△ABC中,AB=13,BC=14,cos∠ABC=
5
13
.
探究 如图1,AH⊥BC于点H,则AH=
12
12
,AC=
15
15
,△ABC的面积S
△ABC
=
84
84
.
拓展 如图2,点D在AC上(可以与点A、C重合),分别过点A,C作直线BD的垂线,垂足为E、F,设BD=x,AE=m,CF=n,
(1)用含x,m或n的代数式表示S
△ABD
及S
△CBD
;
(2)求(m+n)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m+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对给定的一个x值,有时只能确定唯一的点D,指出这样的x的取值范围.
发现 请你确定一条直线,使得A、B、C三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之和最小(不必写出过程),并直接写出这个最小值.
(2013·河北一模)如图,过点P(-4,3)作x轴,y轴的垂线,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交双曲线y=
k
x
(k≥2)于E、F两点.
(1)点E的坐标是
(-4,-
k
4
)
(-4,-
k
4
)
,点F的坐标是
(
k
3
,3)
(
k
3
,3)
;(均用含k的式子表示)
(2)判断EF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013·杭州一模)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边AD经过原点O,已知A(0,-3),B(4,0).
(1)求点D的坐标;
(2)求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第一页
上一页
300
301
302
303
304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157695
1157696
1157699
1157701
1157703
1157705
1157707
1157709
1157711
115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