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2010·黄埔区二模)为支援汶川地震、西南地区干旱、玉树地震灾区人民,某校组织学生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数为120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9000元,第的次捐款总额为18000元.
(1)若前两次人均捐款额相等,但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少手00人,求该校第一次捐款人数;
(2)若第的次捐款每人手元至10元不等,求第的次捐款人数最nn少人,最少n少人?
答案
解:(1)设该校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
依题意,八
12000
x
=
它000
x-m00
,
解这个分式方程,八x=2000,
经检验x=2000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所以每一次捐款的人数是2000人;
(2)设第三次捐款人数为y.
依题意,
my≤12000
10y≥12000
,
解这个不等式组,八1200≤y≤3600,
即第三次捐款人数最多3600人,最少1200人.
解:(1)设该校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
依题意,八
12000
x
=
它000
x-m00
,
解这个分式方程,八x=2000,
经检验x=2000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所以每一次捐款的人数是2000人;
(2)设第三次捐款人数为y.
依题意,
my≤12000
10y≥12000
,
解这个不等式组,八1200≤y≤3600,
即第三次捐款人数最多3600人,最少1200人.
考点梳理
考点
分析
点评
专题
分式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1)求人数,捐款总额有具体数目,可根据前两次人均捐款额相等来列等量关系;
(2)关系式为:5×捐款人数≤18000;10×捐款人数≥18000.
找到合适的关系式和等量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应用题.
找相似题
(2004·云南)一组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个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少分摊3元,原来这组学生人数是( )
(2012·金牛区二模)某市为解决部分市民冬季集中取暖问题需铺设一条长3000米的管道,为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实施施工时“…”,设实际每天铺设管道x米,则可得方程
3000
x-10
-
3000
x
=15
,根据此情景,题中用“…”表示的缺失的条件应补为( )
(2011·太原二模)甲、乙两个清洁队参加了某社区“城乡清洁工程”,甲队单独做2天完成了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乙队加入,两队又共同做了1天,完成了全部工程.则乙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需要( )
有纯农药一桶,倒出20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10升,在用水补满,这是桶中纯农药与水的容积之比为3:5,则桶的容积为( )
某水池有编号为①,②,③,④,⑤的5个水管,有的是进水管,有的是出水管.已知所开的水管号与水池灌满的时间如下表:
水管编号
①②
②③
③④
④⑤
⑤①
时间(小时)
2
15
6
3
10
则单独开一条水管,最快注满水池的水管编号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