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图,△ABC中,∠ACB=90°,AC=7,BC=24,CD⊥AB于D.
(1)求AB的长;
(2)求CD的长.
Rt△ABC中,∠ACB=90°,AC=2
2
cm,BC=
10
cm,求AB上的高CD长度.
已知:三条边长AB=2,AC=
4
1
2
,BC=
2
5
125
.在如图的4×4的方格内画△ABC,使它的顶点都在格点上.
(1)求△ABC的面积;
(2)求点A到BC边的距离.
如图,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再折叠使AD边与BD重合,得折痕DG,若AB=4,BC=3,求AG的长.
如图,已知△ABC中,∠B=90°,AB=8cm,BC=6cm,点P从点A开始沿△ABC的边做逆时针运动,且速度
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ABC的边做逆时针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
(1)在运动过程中△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吗?若能则求出几秒钟后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若不能则说明理由.
(2)从出发几秒后,直线PQ第一次把原三角形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学完第2章“特殊的三角形”后,老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已知正△ABC,点M、N分别在BC,CA边上,且BM=CN,AM,BN交于点Q.
(1)试求出图1中∠BQM的度数;
(2)若将题中的点M、N改为在正△ABC的边BC,CA的延长线上(如
图2),且BM=CN,若∠QBM=90°,正△ABC的边长为1,试求出BQ的长.
如图,已知△ABC中,BC=AC=8厘米,∠C=90°,如果点P在线段AC上以1厘米/秒的速度由A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C点向B点运动,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点M是AB的中点.
(1)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APM与△CQM是否保持全等,请说明理由;
(2)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MQC的面积是否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3)线段AP、PQ、BQ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写出这个关系,并加以证明.
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AD平分∠BAC,DE⊥AB,垂足是点E,求CD的长.
如图,∠ACB=90°,AD是∠CAB的平分线,BC=4,CD=
3
2
,求AC的长.
惠民中学八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添加一个条件使△ABC是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添加∠BAD=∠CAD或BD=CD很容易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也有同学提出:添加①AB+BD=AC+CD或②AB-BD=AC-CD也能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我添加的是
①或②
①或②
(只能在①、②中选择一个)
证明:
第一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014014
1014015
1014016
1014017
1014019
1014020
1014021
1014022
1014023
101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