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如图是“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确定像的
位置
位置
和大小.如有两块玻璃板可选择,你应选
薄
薄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眼睛在
A
A
(选填“A”或“B”)侧观察,直到B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完全重合
为止.
(3)小明在(2)实验基础上还想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请你帮他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将白纸放在B处,观察白纸上有没有A的像
将白纸放在B处,观察白纸上有没有A的像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有两支
相同
相同
蜡烛(选填“相同”或“不同”)、火柴、玻璃板、白纸和刻度尺.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合作时的情景,为了便于测量及减小误差,必须保证玻璃板
竖直
竖直
(选填“水平”或“竖直”)放置.如果用平面镜实验,而不是用透明玻璃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不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不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中他们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
甲
甲
同学从各方向看上去这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似的.实验还要测量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如果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则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烛焰的像.小明同学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
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对竖直放置相距L,发光点S在两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
1
和S
2
之间距离为L
1
,当S在两平面镜之间向左移动时,它在两平面镜中所成像之间的距离L
1
将
C
C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
看到B蜡烛好像也被点燃
看到B蜡烛好像也被点燃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到平面镜距离
到平面镜距离
的关系;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可以研究像与物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不能
不能
进行(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
(4)本次实验中应用到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叫
等效替代
等效替代
法.
(5)操作中小明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蜡烛B位置,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平面镜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竖直放置
竖直放置
.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完全相同
完全相同
.
(4)如果在图1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没有
没有
(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5)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3所示的现象.这说明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
.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 B 的位置,直到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时,B 的位置即为 A 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到镜的距离
到镜的距离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该实验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理由是
不能在A侧同时看到B与A的像
不能在A侧同时看到B与A的像
.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
.
一水池深10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
5
千米.月球在水池中的像距水面的距离是
3.8×10
5
千米
3.8×10
5
千米
.
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的活动过程.
(1)如图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
(2)如图1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两蜡烛的大小相等
两蜡烛的大小相等
;
(3)如果在图1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没有
没有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4)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图2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3中的
A
A
(填序号).
一般人脸宽(包括两耳)约18厘米,两眼的光心相距约7厘米,两眼光心离头顶和下巴分别为10厘米和13厘米.当平面镜竖直放置时,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平面镜(矩形),才能看到自己脸的全部?
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蜡烛B一前一后竖立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后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15
25.60
28.50
(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
透光
透光
(填“反光”或“透光”)的特点;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玻璃板太厚
玻璃板太厚
造成的.
(2)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是小华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C
C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3)光学成像的实验中,在观察像时,人眼的观察位置通常会随着实验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a
a
(选填“a.视线过蜡烛A并垂直于玻璃板;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c
c
.
(4)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上述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发现A、B烛焰晃动时并未完全重合,试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蜡烛B不应该被点燃
蜡烛B不应该被点燃
.
第一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最后一页
39325
39328
39330
39332
39334
39336
39338
39340
39342
3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