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探索与研究: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的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
2
.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S
正方形EFGH
=c
2
=(a-b)
2
+4×
1
2
ab
所以a
2
+b
2
=c
2
(1)你能用下面的图形也来验证一下勾股定理吗?试一试!
(2)你自己还能设计一种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吗?
如图,矩形ABCD中,BE⊥AC于点F,E恰好是CD的中点,求证:BF
2
=
1
2
AF
2
.
已知正方形ABCD,过C的直线分别交AD,AB的延长线于点E,F,且AE=15,AF=10,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
如图,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DP∥AC,交BA的延长线于P,求证:AD·DC=PA·BC.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90度.
(1)过C作对角线BD的垂线,分别交BD,AD于点E,F,求证:CD
2
=DF·DA;
(2)如图2,若过BD上另一点E作BD的垂线,分别交BA,BC的延长线于点F,G,又有什么结论呢?你会证明吗?
如图所示,已知DE∥BC且S
△ADE
=S
四边形BCED
,试探求AD,D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简单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E为CD的中点,P为BC上的一点,问题: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P与以E、C、P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共有几种添加方法?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AE、AF分别交BD于M、N.求证:BM=MN=ND.
如图,已知AD、BE是△ABC的两条高,试说明AD·BC=BE·AC.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C⊥CD,若AD=9,BC=4,求AC.
第一页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71573
171574
171575
171576
171577
171578
171579
171580
171581
17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