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其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光屏中央
光屏中央
.
(2)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倒立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烛焰距凸透镜6cm时,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与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左
(左/右)移.
(5)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右
右
(左/右)移.
(2013·扬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下
下
(上/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放大
放大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左
(左/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左
左
(左/右)移.
(2013·咸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调节烛焰、
凸透镜
凸透镜
中心和光屏中心,使之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2)试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向
上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3)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四个不同位置,如图乙所示,其中蜡烛放在
a
a
处所得到的实像最小;放在
d
d
处得到的正立的虚像;在
d
d
处的成像规律是放大镜的原理;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丙是我国海监人员正在用一台可变焦距的相机拍摄钓鱼岛,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镜头焦距应该调得
较大
较大
(选填“较大”或“较小”).
(2013·潍坊)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BD
ABD
A、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的
放大
放大
的实像.
(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C
C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2013·苏州)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α点.现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选择
乙
乙
(甲/乙)透镜.
小明选择好透镜后再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缩小的实像.当物体距离透镜4cm,成
正立、放大的虚
正立、放大的虚
像.在照相机、放大镜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类似的是
放大镜
放大镜
.
(2013·沈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放大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还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适当
靠近
靠近
凸透镜(选填“远离”或“靠近”).
(2)在(1)的基础上,若元件位置都保持不变,换用一个口径相同但焦距较短的凸透镜,为了还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光学元件是
凹透镜
凹透镜
.
(3)在(1)的基础上,若将一个不透明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的中央,则在另一侧的光屏上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
能
能
(选填“能”或“不能”).
(2013·茂名)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要使光屏处在像的位置,在蜡烛和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光屏就向
右
右
移动,直到屏上的像
最清晰
最清晰
为止.
(2)在完成(1)基础上,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不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
倒立
、
缩小
缩小
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的向
上
上
移动.
(4)换用另一块凸透镜,再次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
(2013·锦州)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如图,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10
cm.
(2)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
(3)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倒立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缩小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照相机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
远离
远离
透镜方向移动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013·鄂尔多斯)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1.0
11.0
cm.
(2)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
(3)当蜡烛距凸透镜16cm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放大
的实像,
幻灯机和投影仪
幻灯机和投影仪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若把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加水,使其变厚、焦距变短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靠近透镜
靠近透镜
(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也可以不改变光屏的位置,在图乙凸透镜左侧的方框A中放一个焦距适合的
凹
凹
透镜进行调节.
(2013·本溪)小明进入光学实验室进行复习时做了如下实验:
(1)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发现用前后可折的纸板(如图甲)不仅能呈现光路,还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在同一平面内
在同一平面内
.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①他用较
薄
薄
(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探究.
②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
A、C
A、C
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并加以比较,经多次试验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相等
相等
的.
(3)在利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供选择的凸透镜有:A(焦距15cm)和B(焦距50cm),小明应选择
A
A
(选填“A”或“B”).该图的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此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照相机
照相机
.
第一页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1393
11397
11399
11401
11403
11405
11407
11409
11410
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