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在地上放一个去掉灯罩的台灯,让发光的灯泡朝上,手里拿一个放大镜,把它放在灯泡上方距灯泡1cm远的地方,然后慢慢向上面移动,到了一定的距离,你会在天花板上看到一个由灯丝形成的像;再向上移动,就会在天花板上看到印在灯泡上的图与文字的像,它们被放大了,不过是倒着的.这套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
投影(或幻灯)
投影(或幻灯)
机.对于后一种情况,灯丝就是光源,灯泡玻璃上的文字相当于
投影(或幻灯)
投影(或幻灯)
片,
天花板
天花板
相当于荧幕.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蜡烛到凸透的距离所在的范围是
f<u<2f
f<u<2f
.
如图,小明同学将盛水的玻璃杯靠近到课本上的字,再透过盛水的玻璃杯观察到课本上的字要
变大
变大
(填:变小;变大),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D
D
.(选填字母)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盛水的玻璃杯有发散作用
D.盛水的玻璃杯有会聚作用.
放大镜实际上是一只
凸透镜
凸透镜
.
放大镜在任何情况下都成放大的虚像
×
×
.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张月对李丹说:“我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物体距透镜30cm时,在距离物体4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李丹根据张月的叙述,得出以下结论:(1)此像一定是正立的;(2)此像一定是缩小的;(3)此像一定是实像.你认为李丹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3)
(3)
.
如果把照相机的镜头遮住一半,可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完整的像?说明理由.
把一滴水滴在纸面的字上,看到的字比原来放大了,为什么?
请你仔细观察教室中投影仪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用照相机照像时,若曝光太强相片会发白,若曝光太弱相片会发暗,所以必须恰当曝光.为了曝光合适,相机上设置了快门和光圈.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的,可设置各种快门值,如
1
3
、
1
60
、
1
100
、
1
200
等等,快门
1
100
,意思是按下快门按钮后镜头的进光时间是
1
100
s.照相机的镜头上还有一个类似于眼睛瞳孔的装置,叫光阑.光阑的大小可调,它控制着镜头的进光面积.光阑的口径越大,进光面积越大.把镜头的焦距跟光阑的直径的比值叫光圈数,简称光圈.如光圈8是指光阑的直径是镜头焦距的
1
8
,光圈的字数越大,光阑的直径就越小.底片的曝光量跟曝光时间和进光面积有关.如果拍摄的是静止或慢速的物体,我们所选择的快门时间可稍长一些,如果拍摄的是动态的景物,就必须选择较短时间的快门,否则照出的相片就会因物体的运动而不清晰.
(1)若只调节相机的光圈数,现有8和5两个光圈数,那么当光线较亮时拍摄,应选用光圈数是
8
8
较好.
(2)若只调节快门值,现有
1
100
、
1
200
两种,那么拍摄跳高运动员的英姿时,应选用
1
200
1
200
值较好.
第一页
上一页
157
158
159
160
161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2514
12517
12519
12521
12523
12525
12527
12529
12531
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