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2011·建邺区一模)自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北方多个省份遭遇干旱,图为干涸开裂的河床.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
降低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
凝华
凝华
成小冰晶(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导致降雨.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夜间温度降低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凝华
凝华
而形成的;雪后天晴,由于雪
熔化
熔化
吸热而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读这首诗,联系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请完成以下空格:(1)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振动
振动
时产生啼声,靠
空气
空气
传播到四方;(2)“霜满天”说明发生了
凝华
凝华
现象.
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
液化
液化
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
凝华
凝华
现象,灯丝变细了是
升华
升华
现象(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酒精灯及其火焰
酒精灯及其火焰
(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到锥形瓶壁和在碘粒上方悬挂的棉线上有固态的碘,这是因为实验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
升华
和
凝华
凝华
.
如图是研究碘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当碘吸收热量后,直接
升华
升华
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
凝华
凝华
成固态的碘(填物态变化名称)
(2010·贵港模拟)霜是
凝华
凝华
现象;冬天,从人口中呼出的“白气”属于
液化
液化
现象.
(2010·滨湖区一模)今年上半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政府部门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工降雨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投撒到云层,干冰迅速
升华
升华
成二氧化碳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
凝华
凝华
成小冰晶或
液化
液化
成小水滴,下落而形成了雨.(以上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09·宜城市模拟)深秋时节,在教室的玻璃内表面有时会看到一些水珠,这是
液化
液化
现象;严冬季节,玻璃的内表面有时会出现冰花,这是
凝华
凝华
现象.
(2009·清河区三模)白天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的蒸发,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
液化
液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下同) 成大量的小水珠或
凝华
凝华
成大量的小冰晶,小水珠和小冰晶被热气流托浮在空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珠和小冰晶会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托不住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
熔化
熔化
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当夜间气温降低时,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环境中
液化
液化
成小水珠,吸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雾气”,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直接
凝华
凝华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第一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229317
229320
229322
229324
229326
229327
229329
229331
229333
22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