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夏天,把棒冰拿在手里,剥去纸后,往往可以看到棒冰周围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 )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夏天,剥开冰棍纸后,会看到它的周围冒“白气”.这种现象属于( )
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看到水面出现“白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先是
汽化
汽化
现象,后是水蒸气发生
液化
液化
现象.
医护人员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采用的方法:将蒸发较快的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受伤的皮肤上,使皮肤快速麻醉,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此方法利用了氯乙烷
汽化
汽化
(填物态变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而将气态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装入瓶中则采用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的方法.
如图所示,一壶水正在炉火上沸腾,炉火不断给水加热使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不变
不变
(选填“升高”、“下降”“不变”),这说明
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用一个玻璃片放在壶嘴前,这时玻璃片上会有
小水珠
小水珠
出现,同时玻璃片的温度
升高
升高
(选填“升高”、“下降”“不变”),这又说明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
夏天冰棒上冒的“白气”是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
而成的.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首先要
液化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100℃的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然后100℃的水在
降温
降温
过程中还要向皮肤放热.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车窗玻璃的
内侧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侧和外侧”)会附着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的形成过程
会放热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除此之外,用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的方法也可使气体发生液化.
“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由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这一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就
汽化
汽化
成蒸气,并
吸收
吸收
热量,蒸气传到另一端,由于另一端温度低,蒸气就在这一端又
液化
液化
成液体,并
放出
放出
热量.这样就把受热那一端的热量迅速传递到另一端.
第一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最后一页
30274
30276
30279
30281
30283
30285
30287
30288
30290
3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