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蜜蜂飞过我们身边时,常听到一阵“嗡、嗡、嗡“的声音,这声音是蜜蜂翅膀
振动
振动
而产生的,从我们身旁飞过的蝴蝶,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属于次声波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属于次声波
.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
20Hz~20000Hz
20Hz~20000Hz
之间.有些动物能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导航以及寻找食物.例如,有的训狗人常吹一种哨子,发出频率在
20000
20000
Hz以上的超声波,人虽听不见,但狗却向训狗人跑来.海豚都是利用超声波相互交流信息、领航和寻觅食物的.大象睡觉醒来时,会用脚踏击地面,从而产生频率在
20Hz
20Hz
以下的次声波.这种声波传得很远,可以被其他的大象听到.
物体在1s的时间振动1次,频率就是1Hz. 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20
20
Hz到
20000
20000
Hz.超过
20000
20000
Hz的叫超声波,低于
20
20
Hz的叫次声波.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说明大象的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
次声
次声
,试着举例由次声波发生的两个例子: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核爆炸等)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核爆炸等)
.
人发声频率范围是
85Hz~1100Hz
85Hz~1100Hz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
20Hz~20000Hz
.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能够引起人耳听觉的频率是每秒的振动
20
20
次到
20000
20000
次,猫狗的听觉的频率范围比人的
大
大
很多.
为了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我国正积极研究预测地震的仪器,地震发出的是
次声
次声
波,其振动频率
低于20Hz
低于20Hz
(选填“高于20000Hz”、“低于20Hz”或“20Hz~20000Hz”),人耳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听到.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分为三个阶段:
声源振动
声源振动
产生声音→在空气等
介质
介质
中传播→耳膜的
振动
振动
.控制噪声应着眼于
消声
消声
、
隔声
隔声
、
吸声
吸声
三个环节.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或降低
声源
声源
噪声.
美文《声音》中有一段对青蛙声音的描写:青蛙的声音是最为嘹亮的,脆生生的,不会有一丝藕断丝连,它们对自己的嗓子是很有自信的,所以少了遮遮掩掩的欲断难断,却多了几分无所畏惧的理直气壮,也许就是源于它们的快乐歌唱吧,稼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唤起了无数的共鸣,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用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来解释诗人为什么能听到蛙声并能辨别出是蛙声?
当蝴蝶和蜜蜂同时在你身边飞过时,蝴蝶翅膀扇动的振幅大,蜜蜂扇动的振幅小,为什么你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呢?
乐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
音调
、
响度
响度
、
音色
音色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000Hz
20Hz~20000Hz
.
第一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最后一页
25993
25995
25996
25998
26000
26003
26005
26007
26009
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