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2011·呼伦贝尔)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两只蜡烛大小相同,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像(选填“实”或“虚”).图乙所示是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实验,水沸腾后橡皮塞会
弹出
弹出
;在此过程中,水的
内
内
能转化为机械能.
(2011·长春)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无关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
变短
变短
.
(2010·玉林)小刚同学在桌面竖立一块半透明的玻璃板用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
(1)在玻璃板前面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时,看到蜡烛的像出现在玻璃板后面B处.小刚多次实验后发现只有选择跟A处相同的蜡烛放在B处,才能完全跟像
重合
重合
,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与原物体
等大
等大
.
(2)小刚发现把光屏放在B处,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像(选填“实”或“虚”).
(3)实验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目的是
比较它们的大小
比较它们的大小
.
(2010·梅州)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选“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蜡烛
B蜡烛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如果有一块较厚的玻璃板和一块较薄的玻璃板,实验时应选
较薄
较薄
的玻璃板.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相等
;进一步观察A、B两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相等
.
(3)移去蜡烛B,在原处放一个光屏,光屏上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的像,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虚
虚
(填“实”或“虚”)像.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B
B
)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010·包头)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实验要选取
相同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最好选择在
较暗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越
薄
薄
(选填“厚”或“薄”)越好.
(3)他认为把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比较好,主要优点在于便于测量物与像到
平面镜
平面镜
的距离.
(4)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像.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第一次
9.0
9.0
第二次
13.5
13.4
第三次
15.0
15.0
(5)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找到像的位置后,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其中第二次测量数据是由于测量
误差
误差
(选填“错误”或“误差”)造成的,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2009·新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平面镜的距离
到平面镜的距离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填“实”或“虚”)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09·丰泽区)如图所示的方法,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能粗略地测出被薄玻璃板封闭的容器深度,这是利用了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的特点;测量时通过玻璃板观察到的是刻度尺的
虚
虚
像.(选填“虚”或“实”)
(2008·辽宁)小芳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
薄玻璃板
薄玻璃板
(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和两只
相同
相同
的蜡烛及刻度尺来完成实验.
(2)实验中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的
不同
不同
位置,发现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
重合
重合
的.
(3)她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无关
无关
(2007·大连)如图,是小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则小玮应选择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有可能找不到像
有可能找不到像
.
(4)小玮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确定像的位置后测出了一组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即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小玮的做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
理由是:
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得有多组数据(或一组数据太少)
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得有多组数据(或一组数据太少)
.
(2006·辽宁)如图是用蜡烛、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图.
(1)在实验中要想比较
物与像大小
物与像大小
的关系,要求两只蜡烛必须满足
大小相同
大小相同
的条件.
(2)在实验中必须选用
玻璃板
玻璃板
(填“平面镜”或“玻璃板”),原因是
玻璃板透明,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透明,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
第一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43845
143847
143849
143851
143853
143855
143857
143859
143861
14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