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某人脸宽18cm(包括两耳),两眼光心距离7cm;两眼光心的连线离头顶和下巴的距离分别为10cm和13cm.此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整个头部,至少需购买一块多大的平面镜?(平面镜竖直放置,形状为矩形.要求:先作图然后再求解)
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放置时要确保玻璃板与桌面
垂直
垂直
;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的距离
的关系;
(3)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王东和他的同学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做如图实验,赵磊同学观察一会向王东提出了一些问题,
请你帮他作简要的回答:
①探究过程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②实验中的蜡烛1和蜡烛2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③用跳棋代替蜡烛做这个实验更方便,但是玻璃板中成的象不是太清楚,怎么办?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支架上放置的M是玻璃板.在实验中,小红同学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两个蜡烛的像.请你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小明在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
(4)如果在甲图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发现白纸板上
没有
没有
(选填“有”“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虚像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先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①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②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平面镜距离
到平面镜距离
关系.
③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大小
关系.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完全重合
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
;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如图乙所示,此实验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原因是
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保证结论的正确
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保证结论的正确
.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位置
位置
.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晓雯最好在
较暗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3)晓雯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不可能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像.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①晓雯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
60
60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②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
15
cm.
我们知道,人自己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请你根据你已经学习过的声现象和光现象中的有关物理知识设计一个可以看到自己后脑勺的装置
(1)说明所需器材.
(2)图文并茂的说明该装置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
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A为玻璃板,B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B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玻璃支架,白纸、火柴,刻度尺和
量角器
量角器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①方便确定像的位置,②测量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等大的,③方便确定像和物是等大的
①方便确定像的位置,②测量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等大的,③方便确定像和物是等大的
移去蜡烛C,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
无
无
像.填“有”无”,理由是
所成像是虚像
所成像是虚像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
不能
不能
用平面镜做实验(填“能”与“不能”)
(2)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不但可以像平面镜一样反射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找到像的位置
不但可以像平面镜一样反射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找到像的位置
.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4)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平面镜距离
到平面镜距离
关系.
(5)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重合
重合
.若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并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则在光屏上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虚
像(填“虚”或“实”).
(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一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43077
143078
143080
143082
143084
143086
143088
143090
143092
14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