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A.如图1,用塑料片在同一把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B.如图2,用塑料片在甲、乙两把不同的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
(1)比较在实验A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动快慢有什么关系?
(2)比较在实验B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的疏密有什么关系?
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入烧瓶中,摇一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点燃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里的响声比原来小很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实验二表明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
需要介质
.
实验三表明物体振动的越快,产生的
音调越高
音调越高
.
频率60Hz表示1s振动60次,蜜蜂的翅膀1分钟振动24000次,则蜜蜂翅膀振动频率是
400
400
Hz.
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听见蜜蜂飞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
向保温瓶中灌水,根据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水是否将要灌满,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猜想:
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会明显减小.
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动,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浪花.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其他现象虽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如图中两幅图反映的是我们做过的两个实验,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物理道理.
(1)图甲的实验现象说明:
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
(2)图乙的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一
一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高
高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快慢
有关.
一般人对频率在什么范围内的声音最为敏感?
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弦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低
低
.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可以改变
音调
音调
.
第一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最后一页
22834
22836
22838
22839
22842
22844
22847
22849
22850
2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