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12·安庆二模)学习光学知识后,周逸凡同学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周逸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
透光
透光
(选填“反光”或“透光”)的特点;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
较厚
较厚
(选填“较厚”或“较薄”)造成的;
(3)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
(4)周逸凡同学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其放置在AB中点且垂直AB的位置上,移动光屏到B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10
cm.
答案
透光
较黑暗
较厚
10
解:(1)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透光;较黑暗.
(2)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
故答案为:较厚.
(4)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20厘米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故答案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