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青果学院如图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要求蜡烛1和蜡烛2
等大
等大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3)用直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的距离,目的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距离
距离
关系.
(4)实验中拿一只未点燃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来研究像,这里采用了
等效替代
等效替代
的科学方法.
(5)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小红应该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
(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的像的大小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进行交流时,晓兰同学说她们的一组,在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1时,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2.都无法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答案
等大

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距离

等效替代


不变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解:(1)实验中蜡烛1和蜡烛2等大,以便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故答案为:等大.
(2)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样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3)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故答案为:距离.
(4)实验中拿一只未点燃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来研究像,这是用等大的蜡烛的位置来替代像的位置,这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等效替代.
(5)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
故答案为:前.
(6)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蜡烛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7)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考点梳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1)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应采用替代法,即取两根等大的蜡烛,分别置于玻璃板两侧,将未点燃的一根在点燃蜡烛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也似被点燃,此时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后,而后对多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了玻璃的透光性,便于找到蜡烛的像.
(3)用直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的距离,可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4)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一定;等效替代法是用效果相同的另一件事来替代不好研究的事.
(5)根据玻璃的透光性和像的性质,即可知在哪儿观察.
(6)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即可得出答案.
(7)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与现象分析,对于此类实验问题应结合实验的操作要领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同时对实验的方法要加强理解,如替代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等.
实验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