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图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
(2)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在玻璃后面可以看到棋子A的像和棋子B.A的像是因为光通过玻璃
折
折
射到人眼里形成的,看到B是因为光通过玻璃
反
反
射到人眼里形成的.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没有
没有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_.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6)图2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3中的
A
A
(填序号).
(7)而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1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②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错误,应改为“不点燃”
“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错误,应改为“不点燃”
答案
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折
反
没有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不变
A
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错误,应改为“不点燃”
解:(1)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或与水平面垂直,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为了能验证物像的大小,必须预先准备好的两个蜡烛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在玻璃后面可以看到棋子A的像和棋子B.A的像是因为光通过玻璃折射到人眼里形成的,看到B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反射到人眼里形成的
(3)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白纸板上没有蜡烛的像;
(4)因为像和物大小相等,所以,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就会看到像与物完全重合,如图c所示,从而验证了平面像成像的特点.
(5)平面镜成像中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所以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6)方法一: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作出数字的实际情况,确定小军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小军在平面镜中的像.最终可得,图象A是正确的.
(7)①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或大小,
而平面镜是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②如果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那么该蜡烛也会通过玻璃板在原来的一侧成像,很难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所以这种做法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不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故答案为:(1)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折;反;(3)没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5)不变;(6)A;(7)①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②“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错误,应改为“不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