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青果学院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位置
位置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晓雯最好在
较暗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3)晓雯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不可能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①晓雯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
60
60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②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
15
 cm.
答案
位置

较暗

不可能


60

15

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被点燃;
(4)①晓雯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A蜡烛移动距离:s=vt=5cm/s×2s=10cm,则A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0cm+10cm=30cm;
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物等距,所以B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0cm,则B蜡烛应与A相距60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②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
则u=30cm=2f,f=15cm.
故答案为:(1)位置;(2)较暗;(3)不可能;虚;(4)60;15.
考点梳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从平面镜成像的性质: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来分析此题.
(4)①根据晓雯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可求出A蜡烛移动的距离,然后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像物等距即可解答.
②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用于粗侧焦距.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