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越高,空气越稀薄,则声速越大,因而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表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烈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拐弯.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680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
2
2
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假如当时的气温是15℃)夜晚钟声传播距离比较远的原因是
晚上气温低,钟声向下拐弯,传播的距离较远
晚上气温低,钟声向下拐弯,传播的距离较远

答案

2

晚上气温低,钟声向下拐弯,传播的距离较远

解:(1)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
(2)∵v=
s
t

∴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需要的时间是t=
s
v
=
680m
340m/s
=2s
深夜空气温度比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故答案为:(1)上;
(2)2;晚上气温低,钟声向下拐弯,传播的距离较远.
考点梳理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白天的沙漠地区,地表附近空气温度高,高处空气温度低;
(2)深夜,地表附近的空气温度低,高处空气温度高,根据v=
s
t
变形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以及根据相关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