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科学家利用光与微粒(100毫米左右)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发明了一种用激光来操纵微粒的工具---光镊子.其原理是: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1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减弱,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下的力;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2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增强,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上的力.
(1)现有一束向某点会聚的激光束射向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小球,试分析图3所示情况下,小球受到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
(2)用光镊子捕获和移动水中的玻璃小球十分方便.图4是利用光镊子把水中玻璃小球排成“人”字形或“口”字形的照片.实验时,将混有直径为2.5微米的玻璃小球的水溶液滴在载玻片上,然后利用光镊子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并在水中移动.设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已知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激光的最大功率为Pmax=30毫瓦,球体的体积V=
4
3
πr3.实验发现当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求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青果学院
答案
解:(1)由图可知,光线经两次折射折向上方,即光束经过(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总作用力的效果为向上,所以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向下.
青果学院
(2)由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可得:
G=
F
+F
F
=G-FgVgV
∵V=V,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体积V=
4
3
πr3,r=
2.5
2
μm=1.25×10-6m,
F
=1.0×103kg/m3×
4
3
×π×(1.25×10-6m)3×9.8N/kg≈8.0135×10-14N,
∵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
F
30max
=
F
16max

∴F=1.5×10-13N.
答: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为1.5×10-13N.
解:(1)由图可知,光线经两次折射折向上方,即光束经过(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总作用力的效果为向上,所以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向下.
青果学院
(2)由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可得:
G=
F
+F
F
=G-FgVgV
∵V=V,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体积V=
4
3
πr3,r=
2.5
2
μm=1.25×10-6m,
F
=1.0×103kg/m3×
4
3
×π×(1.25×10-6m)3×9.8N/kg≈8.0135×10-14N,
∵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
F
30max
=
F
16max

∴F=1.5×10-13N.
答: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为1.5×10-13N.
考点梳理
功率的计算;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1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减弱,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下的力;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2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增强,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上的力.来分析图3即可
(2)根据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可知,此时小球的重力等于光镊子向上的捕获力和所受浮力之和,由此可求出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
光镊子的捕获力.然后根据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可求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
此题涉及到了光的折射,小球的受力分析,此题的突破点是根据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求出此时小球的捕获力,其中的计算过程也比较繁琐,还要涉及到单位的统一等,总之,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竞赛题.
声与光.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