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烧杯里放少量的碘,对烧杯稍微加热,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碘没有液化,而是直接变成固态碘并有一部分附着在烧杯内壁上.实验过程中,碘先发生的是
升华
升华
现象,后发生的是
凝华
凝华
现象.
用久的灯泡内壁发黑是因为钨丝先
升华
升华
后
凝华
凝华
所致.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
温度较低
温度较低
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凝华
凝华
现象而形成的.
严冬时节,玻璃窗的内表面常结一层冰花,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
凝华
凝华
生成的,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这是由室内的水蒸气先
液化
液化
,再在沿玻璃下淌的过程中凝固而成的.
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这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凝华
水蒸气遇冷凝华
而成的.北方某地的气温是-15℃,这时河面上结了冰,那么冰的上表面温度是
-15℃
-15℃
,下表面温度是
0℃
0℃
.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夜间温度降低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凝华
凝华
而形成的;雪后天晴,由于雪
熔化
熔化
吸热而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凝华
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
液化
液化
形成的小水珠.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读这首诗,联系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请完成以下空格:(1)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振动
振动
时产生啼声,靠
空气
空气
传播到四方;(2)“霜满天”说明发生了
凝华
凝华
现象.
庐山严冬经常会出现“雨松”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并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如图(甲)所示;而松花江畔,严冬却经常出现“雾淞”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如图(乙)所示.从物态变化来看,“雨松”、“雾淞”的形成分别属于
凝固
凝固
和
凝华
凝华
现象.
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地都经受了干旱的考验.许多地方为缓解旱情实行了人工降雨,在人工降雨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云层中,干冰迅速
升华
升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气态,同时从云层中
吸
吸
热(选填“吸”或“放”),而云层中的水蒸气
凝华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冰晶,然后逐渐增大直至下落,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又
熔化
熔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雨滴,以起到缓解旱情的目的.
第一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最后一页
34741
34743
34744
34746
34748
34750
34752
34754
34756
3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