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t
v=
s
t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刻度尺
刻度尺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较小
较小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便于测量时间
.
(3)若S
2
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
=
0.3
0.3
m/s.
某人以5m/s的速度走了1min,又以3m/s的速度走了2min,此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3.7
3.7
m/s.
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
(1)该装置中,斜面的作用是
使小车做变速运动
使小车做变速运动
;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刻度尺
刻度尺
和
秒表
秒表
.
(2)如全路程s为0.8m,所用时间为4s,平均速度是
0.2m/s
0.2m/s
.
小明设计了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小
(填“大“或“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时间
(2)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
AB
=
26
26
cm t
AC
=
6
6
s v
BC
=
0.16
0.16
m/s
(3)比较前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
V
AB
<
<
.
V
AC
(填“=”或“<”或“>”),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
大
大
(填“大”或“小”).
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
v=
s
t
v=
s
t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秒表
秒表
(3)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0.13
0.13
m/s
(4)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
偏大
偏大
(“偏大”、“偏小”或“不变”)
小芸步行上学,前600m用了400s,后300m用了200s,小芸在这9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刻度尺
刻度尺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秒表
秒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在该实验中,之所以要强调“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是因为
控制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加其运动时间,从而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控制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加其运动时间,从而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
我国上海磁悬列车从上海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全程30千米,单程行驶只要8分钟,则它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不变
先变大后不变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0.16
0.16
m/s.
(2)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A
A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刻度尺
和
秒表
秒表
,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s
t
v=
s
t
.
(2)如图所示,斜面长1.6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
(保留两位小数).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变速
变速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表格要填空)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S
1
=1.6
T
1
=5
V
1
=
0.32
0.32
S
2
=0.8
T
2
=2.8
V
2
=
0.29
0.29
第一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最后一页
19894
19896
19899
19901
19903
19904
19907
19908
19910
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