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1)如图1,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16.0
16.0
mm.
(2)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g取10N/kg).实验步骤如下:
a.按如图2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2.2
2.2
N.
b.如图2乙将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2
2
N.
c.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
下沉
下沉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试验
序号
钩码重量
G/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端的
拉力F/N
绳端移动
的距离s/cm
机械
功率η/%
4 10 1.8 30 74.1
6 10 2.4 30
a. 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
0.72
0.72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83.3%
83.3%
(保留一位小数).
b.由记录数据分析,两次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提升物体重力不同
提升物体重力不同

青果学院
答案
16.0

2.2

2

下沉

0.72

83.3%

提升物体重力不同

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1.00cm对齐,右侧与12.6cm对齐,估读为12.6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60cm-11.00cm=1.60cm=16.0mm;
(2)a.在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金属块受到的重力为G=2.2N;
b.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40cm3-20cm3=20cm3=2×10-5m3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gV=1.0×103kg/m3×10N/kg×2×10-5m3=2N;
c.比较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2N小于重力G=2.2N,所以下沉;
(3)a.拉力做的功为W=Fs=2.4N×0.3m=0.72J;
有用功为W有用=Gh=6N×0.1m=0.6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
W有用
W
×100%=
0.6J
0.72J
×100%≈83.3%;
b.根据数据分析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得出机械效率的变化时由哪个因素引起的.两次被提升钩码的重力不同,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故答案为:(1)16.0;(2)2.2;0.2;下沉;(3)0.72;83.3%;提升物体重力不同.
考点梳理
刻度尺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①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对刻线相垂直;
②已知金属块放入水中前后水的体积的变化,可以得到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金属块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得到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③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悬浮;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3)①已知拉力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可以得到拉力做的功;已知物重和上升的高度,可以得到有用功;已知有用功和总功,利用公式η=
W有用
W
得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
此题考查了三部分内容:测量工具的读数,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都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综合性、知识跳跃性较强,但难度不大.
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