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次声波
次声波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振动
振动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废墟下的被困人员往往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
固体
固体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从不同的方向都可以看见已经倒塌的房屋,是因为它的表面发生了
反射.
答案
次声波

振动

固体


解:①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
②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③废墟下的被困人员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④人们从不同的方向都可以看见已经倒塌的房屋,是因为光在它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固体;漫.
考点梳理
漫反射;声音的综合利用.
①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③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其中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④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本题结合地震的相关现象,从声学和光学的角度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次声波、光的漫反射等知识,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