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2008年10月15日无锡市举办的“三立杯”青年教师评优课《光的直线传播》比赛中,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对“立竿见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青果学院
(1)首先,老师请小明同学在图1和2中画出清晨7点和上午10点,同一根竹竿同一地点在太阳下的影子(要求将影子用L标出),请你和小明同学一起来完成(“·”表示太阳).
(2)从这两张图比较来看,你发现影子的长短与
太阳位置
太阳位置
有关.古代入利用这个规律创造发明了日晷,并以此来粗略测量
时间
时间

(3)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课后率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3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①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减少的量
变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图3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答: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不变以及
点光源的高度
点光源的高度
不变,改变
短木条的位置
短木条的位置
,测量相应的影子长度L并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
答案
太阳位置

时间

变小

点光源的高度

短木条的位置

解:(1)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太阳与杆顶两点作直线,线与地面的交点与杆子和地面接触点间的线段便是杆子的“影”,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所示.
青果学院

(2)从图(1)可看出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古代的日晷就是以此来粗略测量时间的.
故答案为:太阳位置,时间.
(3)①光源高度每增加10cm后,影子长度的变化量分别为15cm;5cm;2.5cm;1.5cm,
所以点光源高度增加量相同时,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减小;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知,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
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故本题答案为:①减小;②点光源的高度,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考点梳理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1)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便是“影”,据此作图.
(2)由(1)图可知时间不同,太阳的位置不同,影子的长短不同,利用这一点可以测量时间.
(3)①根据表中数据分别计算光源每增加10cm后的影子的变形量,从而得出结论;
②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木条的长度和光源的高度,短木条的位置.
本题考查了以下知识,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是“影”;
3、题利用了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子的长度与光源的高度、木条与光源的距离的关系.
应用题;作图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