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2006·沈阳)小明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1)实验中他发现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上边缘,调整透镜及光屏均未得到解决,这时他应该换用
稍长
稍长
(“稍长”或“稍短”)的蜡烛,以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2)他再次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央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将蜡烛和凸透镜的位里固定,移动光屏直至光屏距透镜20cm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缩小
缩小
的实像.
答案
稍长

缩小

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像才会出现在光屏的中央.
实验中他发现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上边缘,调整透镜及光屏均未得到解决,说明蜡烛位置低,所以他应该换用稍长的蜡烛做此实验.
(2)由题意可知,光屏距透镜20cm时,即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故答案为:(1)稍长;(2)缩小.
考点梳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做凸透镜实验时,实验前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三者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根据实验中他发现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上边缘,调整透镜及光屏均未得到解决,说明蜡烛位置低,然后即可得出调整方法.
(2)根据“移动光屏直至光屏距透镜20cm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可知像距范围,由此可推出物距,然后即可得出像的性质.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有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实验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