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过程步骤 通过不断调节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探究音调与
频率
频率
的关系.将一把刻度尺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
快慢
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两次钢尺的
振幅
振幅
大致相同.
方法 本实验使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器材 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
玻璃板
玻璃板
青果学院
方法 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立着一块
玻璃板
玻璃板
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
为了方便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
为了方便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
,使用的方法是
将玻璃板竖直的立在白纸上
将玻璃板竖直的立在白纸上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只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知道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
重合
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A的像.
3、用
刻度尺
刻度尺
把实验中蜡烛A和它的像连接起来,观察连线与平面镜是否
垂直
垂直
.并用
刻度尺
刻度尺
测量出他们分别到
镜面
镜面
的距离
现象结论 移走蜡烛b,在此位置换上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
像.像和物大小
相等
相等
,他们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
垂直
垂直
,他们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相等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
光屏
光屏
、蜡烛、光具座、火柴
方法 1、实验前,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
凸透镜
凸透镜
光屏
光屏
,并调节他们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得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使得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固定凸透镜,将蜡烛放在较远的地方,使物距u>2f,调节
光屏
光屏
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其性质.
3、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物距在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重复上述操作,观察成像情况.
4、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物距u<f,移动光屏,发现在光屏上
不能
不能
(能或不能)观察到像.从
光屏
光屏
一侧向透镜中看,观察成像的情况.
5、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请你将表格填写完整
结论
    物距U     像的性质
  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虚像或实像    应用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实像
照相机
照相机
2f>U>f
2f>U>f
放大
放大
倒立 实像
幻灯机
幻灯机
U<f 放大
正立
正立
虚像
放大镜
放大镜
 

答案
频率

快慢

振幅

控制变量法

玻璃板

玻璃板

为了方便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

将玻璃板竖直的立在白纸上

重合

刻度尺

垂直

刻度尺

镜面


相等

垂直

相等

光屏

凸透镜

光屏

同一高度

使得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光屏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不能

光屏

实像

照相机

2f>U>f

放大

幻灯机

正立

放大镜

解:(1)通过不断调节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将一把刻度尺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两次钢尺的振幅大致相同;在这里控制振幅研究其振动快慢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频率;快慢;振幅;控制变量法;
(2)在进行该实验中需用到的器材有: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和玻璃板;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立着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使用的方法是将玻璃板竖直的立在白纸上;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只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知道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A的像.
3、用刻度尺把实验中蜡烛A和它的像连接起来,观察连线与平面镜是否垂直.并用刻度尺测量出他们分别到镜面的距离.
故所得的结论是:明平面镜成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他们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他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玻璃板;玻璃板;为了方便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将玻璃板竖直的立在白纸上;重合;刻度尺;垂直;刻度尺;镜面;虚;相等;垂直;相等.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到的器材为: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1、实验前,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他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固定凸透镜,将蜡烛放在较远的地方,使物距u>2f,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该性质制成了照相机;
3、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性质制成了幻灯机和投影仪;
4、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物距u<f,移动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观察到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中看,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利用该性质制成了放大镜.
故答案为:光屏;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使得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光屏;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不能;光屏;
结论依次是:实像;照相机;2f>U>f;放大;幻灯机;正立;放大镜.
考点梳理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其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振幅不变,改变其振动的快慢,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2)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相等,用相同的蜡烛代替蜡烛和像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据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过程分析即可.
(3)凸透镜成像时,一倍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线,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是成虚像.
光屏能承接实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故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即可判断.
该题考查了影响音调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是一道综合题,难度较大,同学们应细心处理.
实验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