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青果学院小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他猜想: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也可能与透镜的焦距有关.
小林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试验,请你帮他完善实验过程
(1)如图实验时只需调整
光屏
光屏
(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的高度,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屏的中央.
(2)小林进行了实验,并把试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格中.请分析表中数据,填写下列各空.
表一(焦距f1=20cm)
实验次数 物距
u2/cm
像距
v2/cm
像放大
或缩小
1 30 60 放大
2 35 47 放大
3 40 40 等大
4 45 36 缩小
5 50 34 缩小
表二(焦距f2=
15
15
cm)
实验次数 物距
u1/cm
像距
v1/cm
像放大
或缩小
6  20 60 放大
7 25 38 放大
8 30 30 等大
9 35 26 缩小
10 40 24 缩小
①表二所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f2
15
15
cm.
②从表一的1,3,5次实验中可知:当
焦距
焦距
相同时,物距越大,所成实像越小.从第1,8(或2,9或3,10)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3)小林分析数据后又得出一结论:对同一个凸透镜,在成放大实像的情况下,像移动的速度
大于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答案
光屏

15

15

焦距

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大于

解:(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由图可知,光屏的位置偏低,故实验时只需要调整光屏的高度即可.
故答案为:光屏.
(2)①表二中,u=v=3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f=15cm.
②同一个凸透镜,则焦距相同,从表一的1,3,5次实验中可知:当物距从30cm增大到40cm、50cm时,则实像由放大到等大到缩小;
所以当焦距相同时,物距越大,所成实像越小.
比较1,8(或2,9或3,10)次实验可知,焦距不同,物距相同,都是30cm或(35cm)或(40cm)时,像的性质分别是放大、等大、缩小,因此从第1,8(或2,9或3,10)次实验可得出结论: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15;焦距;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3)对同一个凸透镜,在成放大实像的情况下,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大于.
考点梳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时,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得出焦距;
②同一个凸透镜,则焦距相同,成像时,物距越大,成像性质不同.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比较1,8(或2,9或3,10)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3)同一个凸透镜,在成放大实像的情况下,例如表一中,物距从30cm~35cm,则像由60cm~47cm;
表二中,物距从20cm~25cm,则像由60cm~38cm,然后可得出结论.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题通过例举一些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总结结论,考查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
实验题;压轴题.
找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