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小明发现所用的凸透镜没有标明焦距,于是他让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照射在凸透镜上,在透镜另一侧F点得到一个最小的亮点,如图甲所示.试作出这一过程的光路图.
(2)请用分度值为1mm刻度尺量出凸透镜的焦距:f=
2.50
2.50
cm.(要求估读)
(3)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光屏的高度
光屏的高度
.调整后,仅移动光屏即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则该像一定是
倒立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此时,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远离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清晰.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能把成在视网膜
前
前
(选填“前”或“后”)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又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
变暗
变暗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答案
2.50
光屏的高度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远离
前
不变
变暗
解:(1)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此点为焦点,而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如下图:

(2)由图测得该透镜的焦距f=2.50cm.
(3)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在做实验前,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从图上看,光屏的高度明显高于烛焰和凸透镜的高度,所以要调整光屏的高度.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f=2.50cm,蜡烛离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是使光线发散,像距增大,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5)一个物体有无数个点组成,任何一个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如果透镜上又落下一只小虫,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亮度减小.
故答案为:(1)如图;(2)2.50;(3)光屏的高度;倒立;缩小;照相机;(4)远离;前;(5)不变;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