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题目:
光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改变物距(u),并在调节得到清晰像时记录像距(v),结果获得了一组物距(u)和像距(v)的对应数据,如图表格.那么,根据你所知道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物距/cm 60 50 40 30 20 18 16
像距/cm 20 21.4 24 30 60 90 240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此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15
15
cm
(2)当“u=60cm时,此凸透镜成像具有怎样的特点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请说明像的正倒、放大或缩小、虚实)
(3)小明将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这一透镜,发现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O点.他将一平面镜放在垂直于这一凸透镜主光轴的某一位置,使光线会聚于两镜的中点A(如图),小明很快求出了凸透镜与平面镜的距离,这个距离是
3
2
d
3
2
d
cm.
青果学院
(4)小华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当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后,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接着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左侧附近并左右移动进行调节,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得清晰,此成像过程就是
近视眼
近视眼
的矫正原理.
答案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3
2
d

近视眼

解:(1)根据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由表中数据u=v=30cm=2f,所以f=15cm.
(2)当u=60cm时,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图可见,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应该会聚在焦点,由于平面镜的反射作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A点就是焦点F的像,因此焦点F到镜面的距离等于A到镜面的距离.
由于A是凸透镜与平面镜的中点,即OA=
1
2
d,
∴凸透镜的焦距f=d+OA=d+
1
2
d=
3
2
d.
(4)当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光线经近视眼镜折射后在原光屏前提前会聚,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得清晰;所以该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故答案为:(1)15;(2)倒立、缩小的实像;(3)
3
2
;(4)近视眼.
考点梳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根据 u=v=2f 求出焦距.
(2)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3)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就是焦点,透镜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就是焦距;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4)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会使所成的像向后,那必须使光屏向后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测量焦距,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视眼镜的原理.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能有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找相似题